中国率先食用转基因水稻可能性不大 让消费者有知情权
2013年12月20日,抨击转基因食品的崔永元在介绍他在美国实验室拍摄的转基因产品。图/东方IC
□对话
转基因水稻商业化还需研究
昨天国新办发布会后,陈锡文现场就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等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转基因产业化也会根据社会各方面的反应,中国人率先将转基因水稻商品化的可能性不大。
记者:2010年中央1号文件曾明确提出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今年文件只提到加强分子育种和生物技术开发,是不是国家在转基因产业化方面的政策更加慎重?
陈锡文:对,它也是要根据社会各方面的反应,你既然不接受,慢慢再看看,但是科研不能停,无非就是把它转为商品的过程更加严格,更多接受实践的检验。
记者:中国现有的两张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今年就将过期,在过期之前有没有可能实现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
陈锡文:具体的事儿是农业部在管,但据我所知,全世界转基因水稻都没有商品化,所以中国会不会去带头吃这个东西,我觉得可能性不大,还要进一步研究。
记者:目前中国的种子市场外资占的份额有多少?种子安全堪忧吗?
陈锡文:是,有问题。这个品种不一样,蔬菜大概占四分之三左右,粮食上现在玉米有一点,别的还没有。一个种子不是你想弄就能弄出来的,转基因快一点,大家对转基因又不接受。
记者:转基因水稻世界上还没有商业化,中国也不可能商业化?
陈锡文:我觉得不大可能,还得研究。
■链接
“转基因”曾5次写入“1号文件”
本月19日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第11次把“1号文件”锁定在指导农村改革和发展上。
文件中没有直接提到转基因,但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提到要“加强以分子育种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一些观察就此揣测中央对转基因产业化的态度。
京华时报记者梳理2004年至今11份与农业相关的1号文件,发现“转基因”曾5次被写入文件,最早是2007年的1号文件提到“严格执行转基因食品、液态奶等农产品标识制度”,其中2007年至2010年的1号文件连续4年提到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技术。
2008年“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写入1号文件,2009年1号文件提到促进加大研发转基因新品种并促进产业化。2010年1号文件提出“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当时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给转基因这一品种改良途径的发展定基调。”
此后几年的1号文件没有再提及转基因品种产业化,2012年的1号文件提到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这一内容在今年的1号文件中没有出现。
□其他发布
小麦大米97%以上自给
陈锡文介绍,近年粮食进口在增加,最主要的是大豆,去年进口的粮食总量估计在9000万吨以上,其中大豆约占6300多万吨。如果按国际粮食统计口径把大豆拿出来单独统计,中国进口的谷物数量并不大,前年是1398万吨,去年略增至约1500万吨,占国内谷物比重不到2.7%,可以说基本自给。
“强调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主要是装中国生产的小麦和大米”,陈锡文介绍,目前小麦和大米的进口占比约在2.5%到2.6%之间,97%以上自给,其中大米进口主要是价格因素导致,东南亚的大米近几年增长比较快,价格也确实比国内低得多。
大豆棉花将试点目标价
今年1号文件中提出推进粮食目标价格市场制度改革,陈锡文介绍,改革的方向就是从单纯的制定最低价格和实行粮食的临时收储转向逐步实行目标价格,今年将对新疆自治区的棉花和东北、内蒙古自治区的大豆先行试点,其他根据试点情况进一步推进,现正在制定具体方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都在进行测算。
“如果将来公布的目标价格最后在销售过程中没有达到,差的这部分由政府补贴”,陈锡文介绍,目标价格要考虑几个因素,包括农民的成本和获利情况、国际国内市场价格比较差、国内外各个不同品种的比重等。
针对炒作土地正制定措施
针对一些地方炒作土地等现象,陈锡文表示在抓紧制定各种政策措施,不鼓励公司企业到农村去跟农民争夺有限的耕地资源,任何主体流转土地或租赁土地都必须坚持用途管制,农地农用,不能随意改变用途。
“今年要做的很大的工作就是这方面”,陈锡文表示,一方面要鼓励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流动,流动才能激发活力,但要有规矩,要有底线。突破底线,损害农民利益,损害农村的基本制度,损害国家的粮食安全,绝对不能允许。(来源:京华时报)更多精彩请浏览:转基因水稻是“世纪工程” 离实践应用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