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之痒!调查发现婚龄7至10年幸福感最低

vivijk004| 2013-02-28 10:49:10
阅读()

  这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率居高不下,我国离婚率已经连续7年递增了!根据最近发布的2012婚恋幸福感报告显示,婚龄三年以下最幸福,7至10年婚龄幸福感最低。
 

 


 

  2012婚恋幸福感报告
  
  婚龄三年以下最幸福
  
  高离婚率并不代表中国大部分已婚人士婚姻生活不幸福。59.4%的受访者感觉“比较幸福”,17.7%的受访者感觉“非常幸福”,如果重新选择,79.9%的已婚人士还会和现在的爱人结婚,而在影响婚姻幸福感的因素中,夫妻二人间情感也超过收入排在了首位
    
  2012年年底,一部都市情感剧《离婚前规则》在荧屏热播,该剧讲述了几个80后年轻人在职场与婚姻中经历的成长与蜕变,有评论认为这是“独一代婚姻成长样本”。
  
  结婚,只需要两样东西,一为身份证,二为户口本,但经营好婚姻却是道难解的题。而这道难题不仅仅是“80后”面临的,各个年龄段的人都需要面对。
  
  近日,有媒体做了一组“明星夫妻离婚率走高”的专题,对那些熬不过七年之痒的明星夫妻进行了盘点,文中称,“演艺界近四年结婚的一百多对夫妻中,有30多对明星发生婚变直至离婚,中国就占了20多对,比例相当高。”明星夫妻离婚已经屡见不鲜,仅2012年被曝出离婚的就有董洁与潘粤明、乐基儿与黎明、车晓与李兆会、孙宁与王学兵等。
  
  然而,明星离婚还仅仅是中国人的婚姻中“被放大”了的一小部分问题。关于中国人的婚姻,几个数字值得关注:离婚率连续7年递增;22~35岁人群是离婚主力军;目前,北京、上海的离婚率已超过1/3。
  
  有一种“形象”的说法是:一向崇尚“家和万事兴”的古老中国,正遭遇婚姻动荡的冲击。这在2009年的表现尤其明显,那一年,全国共有120多万对夫妻喜结连理,但离婚的夫妇却有196万多对。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离婚人数和离婚率就开始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近5年来增速明显,增幅高达7.65%。
  
  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中国人的婚姻幸福感?是情感?是金钱?还是孩子?近日,《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2012中国人婚恋幸福感”调查。
  
  影响婚姻幸福感的最大因素:
  
  有情胜过有钱
  
  “2012中国人婚恋幸福感”调查显示,对于已婚人士而言,影响婚姻幸福感的十大因素依次是:夫妻二人间的情感,沟通、理解的意愿和能力,相互忠诚,孩子,收入,性生活,婆媳关系,对方与自己家人的关系,住房和家务工作分配。并且,选择“夫妻二人间的情感”(61.5%)的受访者比选择“收入”(37.2%)的高出了24.3个百分点。
  
  与“2011中国人婚恋幸福感”调查结果明显不同的是,受访者对于情感、沟通理解和忠诚的重视程度均超过了前年,在前年影响婚姻幸福感的因素中,收入被排在了第一位,接下来才是夫妻二人间的情感,住房,孩子,沟通、理解的意愿和能力,婆媳关系,相互忠诚,性生活,家务工作分配和他人对自己配偶、婚姻的评价。
  
  “2012中国人婚恋幸福感”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87个城市。参访者男、女比例为51.8%和48.2%;已婚人士和未婚人士比例为7:3;受访者的年龄分布为80后、70后、60后和50后;已婚者婚龄分布为3年以下、3至7年、7至10年和10年以上。
  
  除了对千余名公众进行问卷调查外,《小康》还对数十名不同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的已婚人士进行了深度访问。武汉心天地心理咨询机构创办人骆霞是一位婚龄在10年以上,目前婚姻生活非常幸福的女士,在她看来,沟通、理解的意愿和能力,相互忠诚、孩子、收入、性生活和住房,对于婚姻幸福感都会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既有精神层面的需要,亦有物质层面的需求,“物质会对婚姻有一定的影响,问题在于你的标准是什么,比如说一个人是有个地方住就可以了,还是需要别墅。”在骆霞看来,婚姻幸福指数是需要一定物质标准的,不过标准定在哪个位置,则是夫妻之间两个人的事情了。
  
  知名作家苏芩则特别强调了沟通、理解的重要性,“如果两个人感情特别好,或者是沟通特别顺畅,我想他们之间也不会在其他问题上发生特别大的矛盾和冲突。”
  
  苏芩也是全国多家电台、电视台、平面媒体的情感专家顾问,在她参与录制的情感调解类节目中,有不少都是夫妻二人之间在孩子或者婆媳关系问题上发生了矛盾,“其实这些问题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两个人的感情出现了问题,双方已经不愿意互相去体谅和包容对方了,在大家都不愿意让步的情况下,矛盾就开始出现。”
  
  假如再选一次
  
  近八成人愿意选择同一个伴侣
  
  三年以下婚龄幸福感最高,7至10年婚龄幸福感最低;婚姻“头号杀手”是出轨
  
  虽然中国的离婚率在不断上升,但高离婚率并不代表中国的大部分已婚人士婚姻生活不幸福。
  
  如果再重新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跟你现在的这个爱人结婚吗?面对这个问题,79.9%的已婚人士坚定地表示还会选择现在的爱人。
  
  值得注意的是,婚龄在三年以下的已婚人士,选择“会”的比例最高,达88%;其次是3至7年婚龄,为82.4%;再次是十年以上婚龄,为79.7%;7至10年婚龄的已婚人士中,选择“会”的最少,刚刚达到七成(70.3%)。
  
  不过,如果遇到了心仪的对象,却只有57.5%的受访者可以肯定自己不会发生婚外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婚外情”、“第三者”持接受和宽容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情感的补充,只要不触犯他人的利益,就能接受。这从不同年代对于“婚外恋”各不相同的表述中也能看出,从早些年前的“搞破鞋”到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三者插足”,再到上世纪90年代的“婚外情”,现在大多数人则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情人现象”或者“婚外恋”。
  
  不过,婚外恋看似已经能够被多数人接受,可它却是潜在的“婚姻杀手”。《小康》调查显示,在促使公众产生离婚想法的因素中,排在首位的“对方出轨”比排在第二位的“家庭暴力”高出了17.5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中国人的婚姻幸福感还比较高,在参与调查的已婚人士中,77.0%的受访者从来没有经历过离婚风波,22.5%的受访者经历过离婚风波,在产生离婚想法的因素中,除了对方出轨和家庭暴力外,还存在着对方有不良嗜好,婆媳关系不和睦,对方强调权利、淡化义务,没感觉了,性生活不和谐,家庭收入不足,婚姻与事业发生冲突,一方跟不上另一方的发展速度等问题,面对种种“婚姻杀手”,也有0.5%的受访者已经选择了离婚这种方式。
  
  在参与调查的已婚人士中,59.4%的受访者感觉“比较幸福”,17.7%的受访者感觉“非常幸福”,14.2%的受访者“说不好”,仅有8.6%的受访者感觉自己“不太幸福”或是“很不幸福”。并且,2012年认为自己婚姻幸福的已婚人士比2011年高出了4.8个百分点。
  
  这道题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三年以下婚龄者幸福感最高,而7至10年婚龄者幸福感最低。三年以下婚龄者感觉“幸福”的占比81.3%;3至7年婚龄者感觉“幸福”的占比81.1%;婚龄10年以上者感觉“幸福”的占比76.9%;7至10年婚龄者感觉“幸福”的仅占比68.8%。
  
  过半受访者每天聊天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感觉婚姻生活非常幸福的骆霞,每天都会和自己的丈夫聊天3个小时以上,他们通常从下班后的晚餐开始交流,饭后还要一起散步、做运动。除了工作时间外,两个人几乎所有的时间都会在一起,聊孩子、聊各自的工作,当然也聊他们共同喜欢的电视剧。
  
  而在《小康》调查中却发现,并不是每位受访者都会和自己的爱人有这么长时间的交流,过半受访者(58.9%)每天和爱人的聊天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在这其中,还有22.8%的受访者每天和爱人的聊天时间连半个小时都达不到。
  
  不注重交流、沟通,某种程度上也是“7至10年婚龄幸福感最低”的原因之一,中国的夫妻之间,往往在新婚的时候“甜蜜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逐渐转化为亲情,就不太注重“谈情说爱”了。
  
  在苏芩看来,现在的人是不太注重婚姻维护的,不仅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国外的一个调查发现,婚龄越长,夫妻之间越不了解,反而是婚龄在3年之内的那部分夫妻特别了解对方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礼物,因为那个时候感情还很好,想去互相了解。而变成老夫老妻后,注意力可能就会转移,对身边这个人的关注也不如以前了。”
  
  在苏芩看来,几乎每段婚姻都要经历几个步骤,一开始两个人的感情特别好,3年之内都想着对方;3年之后互相转移视线,随着婚龄越来越长,到了老年,身边的这个人又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老两口开始相依为命,相互陪伴,就像小年轻一样,感觉特别好。“婚姻往往是两头特别甜,中间有些糟糕,所以中间这段过程需要的就是耐力,婚姻就是恒久的忍耐。”苏芩说。
  
  在“忍耐”的过程中,最需要的便是沟通和交流,“谈恋爱不仅是年轻的时候要谈,结了婚还要谈,如果不带着恋人的心态,不带着想要讨好对方的心态,就没办法很好地维持感情的新鲜度。”在苏芩看来,除了聊天之外,夫妻之间还有很多种沟通交流的方式,“其实我觉得最好的交流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的,比如在看电视的时候可以靠得近一点,让彼此的身体有一个连接,通过肢体表达让对方感受到一种温度。”
  
  四成人想要“二胎”
  
  七成已婚女性认为孩子才是幸福婚姻的第一要素;45.5%的受访者想生两个孩子,40.9%的受访者想生一个孩子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孩子,注定是要与婚姻挂钩的,“孩子是爱情的结晶、婚姻的产物”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小康》调查发现,在幸福婚姻的九大要素中,中国人把“健康可爱的孩子”(67.7%)几乎看得与“相互忠诚”(67.8%)同等重要,两者间仅相差0.1个百分点,并且在女性眼中,拥有健康可爱的孩子才是最幸福的,共有七成已婚女性填写《小康》调查问卷时,在“健康可爱的孩子”这个选项上打了勾,而相互忠诚只能排在“老二”的位置上。
  
  对于婚姻而言,孩子真的那么重要吗?虽然我们并不能给出否定的答案,但是孩子,毕竟不应该成为夫妻生活的寄托。“很多中国人把孩子看得过于重要,甚至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感受。”苏芩说,“其实真正幸福的夫妻都会把对方看作是和自己相伴一生的人。”
  
  如果政策允许,45.5%的受访者会选择生两个孩子,40.9%的受访者会生一个孩子,5.3%的受访者想生三个孩子,4.0%的受访者有生三个以上孩子的愿望,也有4.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孩子也不会生。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生育高峰,计划生育二胎在近几年成为热点话题。“一个孩子、两个父母、四个祖父母”的人口倒三角结构和老龄化、社会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等一系列问题,让“放开二胎生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而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计划生育这项被严格执行的国策确实帮助中国成功地避免了人口失控的问题。现在,控制人口已非计划生育的全部,而大部分中国人也已经不再崇尚“多子多福”,计划生育还会继续成为每个中国家庭的“必须计划”吗?其实,即便从决策层的角度来看,这依然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中国人口体量依然庞大;另一方面,中国人口结构已然老化。
  
  选择配偶最看重人品和性格
  
  《小康》还对250名单身者进行了调查,其中六成人表示在选择配偶时看重人品,此外,排在“单身人士十大择偶条件”第2至10位的依次是性格,和他/她在一起的感觉,孝顺父母,相似的价值观,外貌,才能,经济条件,自己家人对他/她的评价和职业。
  
  在苏芩看来,参与调查的单身者们普遍都能做出理性的选择,她也为单身人士提出了比较中肯的建议,“选择配偶最重要的是看性格,性格决定两个人相处时的适合度与舒适度是不是很高,如果与一个性格上不合的人在一起,可能你就会发现和他说什么都说不到一起,价值观也包含在性格之中,性格不合的两个人其实很难有高效的沟通效率,更很难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今年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镇在发布会上做了“中国当代青年人的择偶价值观”的报告,他和另外3个研究者对覆盖全国各省区31345名网络征婚者的择偶需要、择偶价值观等进行了分析,发现“郎才(财)女貌”与“门当户对”仍然是当代中国青年人确立择偶标准的基本原则,即女性征婚者更倾向于选择收入比自己更高、学历更高,以及拥有住房的男性作为配偶,男性更倾向于选择更年轻、漂亮的女性作为配偶,而无论男女,都更愿意选择在年龄、学历、收入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异性作为配偶;随着时代的变迁,征婚者的“性贞洁”观念和“传宗接代”的观念有所淡化;征婚者更加重视家庭幸福而不是事业成就,更加重视与配偶交流和分享内心世界等。
  
  若不能与配偶有畅快的交流和分享,则会产生很多问题。苏芩告诉《小康》记者,有人做过统计,在各种各样的离婚原因中,最多的便是性格不合,“性格不合还会衍生出很多问题,例如出轨,并且人的性格、习惯,到了二三十岁的时候,都已经形成了,很难调整。”
  
  性格不合,还有可能会在婚后经常争吵。在759名已婚受访者中,仅有13.2%的人在这一年内没有与爱人吵过架。
  
  而在争吵原因排行中,居前五位的依次是生活琐事、生活习惯、孩子、沟通交流不畅和钱。骆霞坦言,即便是在她和丈夫之间,也存在着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尽管我们的婚龄都在十年以上了,但依然要在这方面磨合,共同学习、成长。”在公开讲座的时候,骆霞常常会给学员们讲述一个发生在自己和丈夫身上的真实案例,“我家先生喜欢洗完碗之后把水沥干,他认为这样比较干净;我却喜欢用抹布擦干,然后再用消毒柜消毒。我先生觉得我用抹布擦碗之后,碗会更脏,因为抹布很脏,会造成二次污染。我们两个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为此有很多争论,因为我认为洗完擦干后放在消毒柜里就消毒了,挺干净的。”
  
  而现在呢?骆霞说,在洗碗这个问题上,她变成了她丈夫,而她丈夫却变成了她,“现在我们都彼此接受对方了,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他也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很有意思的是现在我经常沥水,他经常拿抹布擦碗。因为彼此都太在乎对方了,所以他成了我、我成了他。”
  
  骆霞认为,如果在婚姻中总是刻意去改变对方的习惯,就会觉得很累,因为人只有可能改变自己,“我们虽然不能改变对方,但却可以影响对方”。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中的课堂无处不在,婚姻课堂的重要性更是无与伦比,在这个过程中,物质可以慢慢积累,双方的沟通技巧、对待双方父母的方式、家务工作等等,都可以慢慢学习,但前提是必须两个人都愿意去学习和共同成长。

 

  婚姻是围城,城里城外的人都有不同的解读,幸福的婚姻人人都想要,那么影响婚姻的因素都了解了吗?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