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捐精猝死是一个“意外”?
捐献者保护力度待提高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都对这名捐精医学博士猝死的情况感到惊讶,认为如果严格按照捐精程序进行,这应该是一个“意外”。
据了解,目前在全世界还没有出现过一例捐精猝死的案例。按照卫生部的有关规定,所有供精志愿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均要接受初步筛查,初筛符合条件后,还须接受进一步的检查,达到健康检查标准后,方可供精。
按照卫生部《人类精子库技术规范》的规定,捐前体检的项目包括病史筛查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则主要针对染色体、性传播疾病等内容进行检查。
卢光琇告诉记者,目前他们都会对捐献人的血压、心脏、既往病史等进行捐前检查,以保证捐献精子的质量,保证后代的健康。“当然,也不可能将所有病都查出来。”她说。
“从目前的规定来看,对男性捐献者的保护力度比较小,检查项目更多是指向保证精子质量。”石超明认为,虽然捐精过程中出现意外比较少见,但精子库运行中应更加注意在体检项目中排除可能会引发意外的病症,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等,从保证捐献人健康的角度引起更高注意。
“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今后我们会更加注意提醒捐献人在身体状态最好时来捐献。”卢光琇说,其实,身体状况是否最佳更多时候要靠捐献人自己拿捏。
最大风险是监管不规范
在石超明看来,医学博士猝死在取精室外只是个非常特殊的个案,不应将其放大到得出“捐精会致死”的荒谬结论。
“其实,对于人类精子库的监管,更多应关注其设立后的运行监管。不规范运营会带来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这是精子库的最大风险所在。”石超明认为。
卢光琇告诉记者,事实上,目前国内对于精子库的运行监管还是比较到位的:每两年会组织相应专家对精子库进行复审,审核项目卫生部有相应规定;精子库工作人员也必须定期参加相应的培训。
不过,石超明认为,除了对从事精子库有关工作人员的资质进行把关外,还应考虑建立起由法学、伦理学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库,以对精子库的日常运行进行监管。
“现在很多监管是内部的,运行是否规范主要是靠从业者的自律和守法意识,这种不公开的监管,就可能存在监管不到位。”石超明建议,在保持精子库、从业人员高准入门槛的同时,还应在隐私保护允许的范围内公开精子库专家库、从业人员等有关信息,“敢于放到阳光下才能说真正监管到位了”。
医学博士响应号召积极捐精却发生猝死,本是一件公益之事却闹下如此悲剧。希望此事,能引起各方对捐精行业的重视,别让类似这样的悲剧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