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滥用保鲜剂已成行业潜规则

cuteyy| 2012-05-09 14:10:16
阅读()
副标题

  杨国庆介绍,如果计算其打冷的成本,平均到每斤白菜则为5-6分钱上下,最多也不会超过1毛钱。这项成本实际上并不算高,但与甲醛相比,显然不如后者方便快捷,喷药后直接从产地即可运走。前者还包括短途运输到冷库、人工搬运、材料包装等费用,这需要摊上一天的时间。

 

  记者了解到,其它如苦瓜、辣椒、茄子等蔬菜的保鲜也大抵如此。不少流通商表示,与柑桔等需要保鲜长达数月的产品不同,蔬菜的保鲜主要为了保持其从产地运输到销售地的过程有比较新鲜的外观,避免其脱水、衰老等。这个过程时间不长,短则几个小时,长则两三天,通过低温运输状态即可满足。也有流通商不使用冷库而选择在包装袋中放入冰块(冰袋)让其保持低温运输,这种方式的成本和使用冷库差不多。

 

  温书恒认为,使用甲醛保鲜的方法既害人又害己,甲醛使用者本人以及搬运工人等受到的危害甚至要远高于普通消费者,毕竟前者面对的甲醛浓度要高得多,接触时间也要长得多。

 

  保鲜剂多有违规使用

 

  “甲醛白菜”现象,暴露的是保鲜剂滥用的冰山一角。有流通商透露,蔬菜、食品中大量用上二氧化硫、甲醛、氢氧化钠等“保鲜剂”的现象并不鲜见。比如,随着天气渐热,市场上的芋头去皮后可能会有商贩用二氧化硫去保鲜,否则半天时间就有可能坏掉。此外,用二氧化硫保鲜的还有花生、银耳、蘑菇、枸杞、干百合、党参等干货,以及龙眼、葡萄、竹笋等。市场上的牛肚、百叶、墨鱼等水发货,有些是用工业级氢氧化钠(俗称火碱)泡成的,有些则用甲醛溶液(俗称福尔马林)进行保鲜,加入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进行漂白等。这些案例均有被媒体曝光或被相关执法部门检测发现。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没有明确提出可使用的保鲜剂、添加剂范围和剂量,只提出“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然而,相关的强制性技术规范并不十分明确。如二氧化硫对食品有漂白和防腐保鲜作用,使用后能使产品达到外观光亮、洁白的效果,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使用。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商户为给食品“保鲜”,争取好卖相,毫无控制地添加二氧化硫溶液,有的甚至多次添加,造成超标。甲醛溶液最初在水产品中发现,现在春白菜、蘑菇等蔬菜中也出现类似现象。这类“保鲜剂”均来源于工业原料,使用成本低,又能保证效果。

 

  温书恒介绍,在农产品的采后保鲜领域,严格意义上的保鲜剂应归属于农药,但很多使用者却将未经批准在采后保鲜上的农药也用在保鲜上,如多菌灵等,但与甲醛等工业原料相比,这样的违规行为造成的危害可能就并不明显。

 

  在不少地区,在农产品市场准入方面,以农药残留检测为主要指标,并且对于时鲜蔬菜是否使用保鲜剂、使用何种成分的保鲜剂等相关检测尚处空白。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段学武表示,甲醛等本身不是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不仅不能用于食品中,也应明确不能用于初级农产品中。政府部门应尽快评估白菜等农产品运输过程中使用甲醛的危害性,并健全法规加以规范。专家建议,买到白菜后,扒掉外面的一层叶片,再用清水洗几遍,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最好用水浸泡一段时间,以防万一。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