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餐具调查:业内人士称按正规流程清洗难赚钱
●记者采访了50位曾使用消毒餐具的成都市民,几乎所有人都遭遇过“默认消费” ●所有餐馆使用的消毒餐具外包装上,都没有标明消毒日期 ●现有法律法规并未要求开办餐具消毒单位办理卫生许可证,有营业执照就可运营 封包式消毒餐具(以下简称消毒餐具),从出现、普及到被广泛质疑,走过了一条崎岖不平的发展路。今天,消毒餐具是否真的“干净”?现有的经营模式是否需要转变,未来的路又在何方?对此,华西都市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探访消毒清洗车间“谢绝参观” 4月1日,成都市锦江区。学生小邓和3名同学在一家饭馆用餐,在打开一套知名餐饮具消毒企业的消毒餐具后,小邓发现杯子内壁有污渍,不得不将碗筷重新清洗了一遍才使用。结账时,4人共支付了4元的消毒餐具使用费。 “我不止一次在消毒餐具里发现不干净的东西了。”小邓说,他真想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洗的。” 记者随后联系该知名餐饮具消毒企业,希望能实地参观厂房,但对方以“没有必要”为由婉拒。再三要求下,对方又表示会有业务员来联系,但此后却没了音讯。 5日,记者来到了这家位于成都三环路外一个小巷里的企业。大门外,一些工人正将食物残渣倒进垃圾桶中,门口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谢绝参观”。站在门外,能看到数名工作人员正在一条流水线上进行清洗工作。“除了在里面洗碗的,外人都不让看。”一位附近居民说。 在表明采访意图后,接待的工作人员表示,不方便参观工厂,经理外出办事了,自己不能回答任何问题。随后,她留下记者电话,表示会转给经理并及时回复,但拒绝透露经理的联系方式。 此后数天,记者没得到任何回复,辗转取得该经理电话并拨通后,对方说:“采访去问会长,我现在有点忙。”随后便挂断了电话。 调查消毒餐具的认可度还不高 记者调查得知,1元钱的消毒餐具使用费,一部分归餐具消毒公司,一部分归餐馆,利润分配从七三开到九一开不等,有的甚至是五五分成。这种将消毒企业和餐馆捆绑为利益共同体的营销模式,催生了诸如默认消费、强制消费的潜规则。 记者采访50位曾使用消毒餐具的成都市民,几乎所有人都遭遇过“默认消费”。其中31人对餐具卫生状况表示担忧,12位曾在餐具上发现残留物。近半被调查者表示,如使用费上调,将抵制使用。 市民刘女士称,自己外出就餐时,曾数次就餐具收费和卫生问题与餐馆方发生争执,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现状餐饮店“把关意识”还不高 记者走访成都市区65家餐馆,其中有16家提供收费消毒餐具,且均为“默认使用”。使用前,店员也不会提醒此类餐具会额外收费。其中4家更明确表示,不能更换为免费餐具。就总体情况而言,消毒餐具主要分布在中低档餐馆,在高档餐馆中则难觅踪影。所有餐馆使用的消毒餐具外包装上,都没有标明消毒日期。 “一般的餐馆不会花大钱购置消毒设备,用这种餐具省了部分人工,还能有收入,刚好迎合了他们的需要。”从事餐饮行业10余年的黄先生说:“高档饭店有自己的消毒设备,而且餐具的功能性更强,一般不需要用外来餐具。”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几乎没有一家使用消毒餐具的餐馆索要了消毒餐具提供方的卫生检测证明,而且也没有到消毒车间进行过实地考察。“开张没几天就有业务员来推销,看到其他店都在用,觉得应该没有问题。”在红瓦寺附近开餐馆的李先生称,“实地去看太费功夫,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