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度性短板”致血荒 无偿献血“靠天吃饭”
“制度性短板”引发供血紧张
记者调研时发现,从深层次分析,当前引发我国血液供应紧张的,还在于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业内人士将其概括为“制度性短板”。
“制度性短板”最突出的表现为,无偿献血者稳定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成都市血液中心主任王乃红说,四川省对无偿献血公民在临床用血后实行“先缴费后退费”的政策,而无偿献血者异地用血后需要回到献血地办理退费。“区域的限制、繁琐的手续让许多献血者及其亲属并未能充分享受到无偿献血的优惠政策,不仅影响了公众献血积极性,还容易造成‘百姓无偿献血,血站却卖高价’的误解。”
采供血机构人员编制与工作量发展不均衡,也是影响无偿献血工作顺利开展的原因。四川省卫生厅医政处副处长刘成说,2006年全省采供血机构编制人员约1106人,采集全血97.56吨,如今,血站工作量增加近80%的基础上,机构人员编制却没有相应增加。“全省所有血站平均另聘16人,才能保障采供血业务顺利开展,这加重了血站资金负担。”
无偿献血宣传力度不够,居民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偏低,社会参与度不高。虽然四川省去年被评为无偿献血先进省,21个市州均被评为无偿献血先进市州,但在四川个别县(市)区 献 血 量 尚 不 足 当 地 用 血 量 的30%,献血和用血比例严重“倒挂”,部分大城市用血多、采血少,而一些中小城市采血多、用血少。以成都市为例,当地采集血液长年占据全省采集血液的近三分之一。
缺乏有效的血液调配使用机制和有效利用因健康因素正常报废的血液制度,还引发因血液过期。一般手术前,医生都会准备一些血液,但根据相关规定,拿出冷库的血液即使没有使用,都无法继续使用,这可能会造成一些浪费。
另外,不合理用血也引发用血紧张的原因。刘成说,虽然四川鼓励医疗机构动员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但没有具体要求。目前,全省仅6个市州的医疗机构开展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业务,且比例较低。“个别基层医院,对血液管理不严,有时会用输血来治疗贫血,加强监管、建立完善从源头上节约用血的临床用血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资料链接:
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近半世纪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红十字会一直向世界各国呼吁“医疗用血采用无偿献血”的原则。我国鼓励无偿献血的年龄是18-55周岁,为保证献血的充足,有专家呼吁放宽至17-60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