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疯狂集资8亿被拘 资金去向之谜
疯狂借贷之路
施晓洁参与借贷,最早是以顺吉集团的名义进行的。在顺吉集团担任出纳,施得以参与集团许多融资工作,比如银行借贷、银行还贷时的短期民间拆借等,并由此跟永嘉各大银行及担保公司,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有知情人士透露,在此过程中,施晓洁对民间借贷利率水平及操作流程等多有掌握。比如顺吉集团拟以3分的月息借贷,她若能以更低的利率借入又不为伯伯施顺吉所知,即可从中操作赚取差价。有说法称,到结婚时,施晓洁个人却借此积累了200万元左右财富,而其月薪不过两三千元。
施晓洁在建行永嘉支行营业部开设的一个账户显示:2009年8月31日,该账户刚签发不久,即转存资金3笔共计117万元。次日,又一次性取现120万元(该账户有初始资金5.3万元)。像这样频繁地存入、转出,此后在其账户上一直十分常见。此外,施晓洁还以刘晓颂司机等多人的名义,开有许多拖拉机账户,进行资金周转,其中一个账户,进出资金多达一亿多元。
顺吉集团的影响力和集团出纳、董事长侄女的身份,无疑为施晓洁参与借贷打开了方便之门。没有人知道,施晓洁的民间借贷,如何在顺吉集团及其个人之间分开界限。按照顺吉集团董事长施顺吉的说法,“施晓洁在外从事非法集资活动,顺吉集团和施顺吉毫不知情”。
可以确认的是,这两年,刘、施夫妇借贷的对象,主要以刘身边的朋友和亲戚为主,其83岁的外公都借了6万元。或许与自己亲戚、朋友不多有关,施晓洁向自己身边人借贷的案例,目前已知只有两个。其中一位昔日女同事借了270万元(其中220万元为房屋抵押贷款,今年3月刚借),利息为6分,这是目前已知最高的利息。另一位女同事的丈夫阿豹及其朋友阿行,一共借了5700万元。
在施晓洁的借贷网中,刘晓颂家族几十号人,几乎无一幸免。除了自己兄弟姐妹众多,刘晓颂的母亲,也有7个姐妹,这些姐妹几乎把家族能筹到的钱,全给了刘晓颂。
早在2007年,刘晓颂一位做服装生意的表哥,就给施晓洁借过30多万元。施晓洁当时的说法是,这个钱给顺吉集团投资高速公路用,月息为3分。这位亲戚觉得顺吉集团是大公司,不会有风险。今年农历正月,这位表哥把母亲的50万元,也借给了刘晓颂。7月,又把堂兄、姑姑等亲戚的钱投了进去。一家人总共借了150万元。
刘晓颂的另一位表弟潘永泉,给他当过司机,总计给刘借了499万元,时间跨度为2011年1-8月,刘承诺的月息也是3分。
除了潘本人信用社贷款的20万,其余都是以2.5分、2分不等的月息,从其村里人处借得,包括村民踩三轮车、种地挣的血汗钱,其中最少一笔才一两万元,而有些人又以更低的利息从下家借钱,再借给潘永泉。“看他有房子、车子,消费都很大方。我相信他,像相信观音菩萨似的。弄到一点钱,就全投到他那里,连借条都没开。”潘永泉说。
刘晓颂的另一位司机刘福亮,是刘在老家碧莲镇的邻居,为3分的利息吸引,四处借了100万元交给刘晓颂。为了取悦刘晓颂夫妇,刘福亮还曾卖了颈上的项链,凑成一万元,送给施晓洁的养女,感谢刘晓颂夫妇“带他们赚钱”。
“以前刘晓颂很穷,一下子买了那么多房子,我们都很羡慕他。他让我把钱放他那里,我求之不得,自己想赚点差价,能借钱的地方都借遍了,很多是村里人砍柴、种田的收入。一个车都舍不得坐的人,还放了5万元在我这里。”刘晓颂被抓后,刘福亮为自己当初的轻率懊悔不已。刘晓颂一向对他不错,他至今不明白他是不是在骗他。
刘晓颂的另一位司机,不到30岁,也借了50万元给他。虽然金额有多有少,跟刘晓颂熟识的人,几乎没有不把钱借给他的。其中就包括当年带刘晓颂一起做服装生意的阿华。 “90%的人,跟刘晓颂是朋友,再把钱借给施晓洁。”阿华说。2009年1月,阿华借了第一笔35万元给刘晓颂,月息3分。后来看到这个钱好赚,阿华把几个服装店都卖了,凑了几百万元,又通过房子贷款几百万元,全投到刘晓颂这里。“隔一阵凑几百万元,流水账一样给他。自己赚的钱,别人借的钱,利息的钱,都给他了。”
阿华总共给刘晓颂借了6000万元。阿华之外,刘晓颂的朋友阿建借了8000万元、阿元借了7800万元,其中最多的一位,借了2.1亿元。这些债主,除了像阿华这样做生意的,也有做房地产的、开担保公司放高利贷的,还有一些来自公安、银行等系统的人。瓯北一位陈姓官员,就给刘晓颂借了1000多万元,刘晓颂被抓后,其妻子试图喝农药自杀。
刘晓颂的兄弟姐妹,也借了数千万元给他,因其哥哥和妹夫分别在永嘉税务和公安系统任职,当地一度盛传“80%资金来自公务员”之说。此说虽然夸张,但此案中来自公务员的资金,确不在少数。
施晓洁的资金困局出现后,刘晓颂的家人认识到“一个家族要毁在旦夕”,群起声讨施晓洁。但施晓洁回应:“以前都是你们非要塞过来的。”
而这些人急于把钱借给刘晓颂的原因,一是因为刘为人不错,施晓洁又是顺吉集团董事长侄女,讲信用,“利息说哪天给你就哪天给你”。另外则是听信了刘、施夫妇的“忽悠”,“他们说在浙江缙云、苏州、海南、云南等地都有房地产项目,在温州又投资了多个酒店项目”。
事后得知,刘、施所谓的投资,最多只占有10%左右的股份,基本上是为装点门面之用,一些所谓房地产项目,不过是买了两个商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