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监管虚设,农残检测何在!
网络导报网广西频道载文称,“新华视点”记者近期追踪安徽部分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后发现,3个流通环节的农残检测竟一路“绿灯”,对于蔬菜的农残检测,有关部门回应称既“管不住”又“管不全”。豆角、茄子、白菜是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然而,这些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的蔬菜,和农药一起度过“一生”:一根豆角被“喂”11种农药,一根茄子一次性混打4种农药,刚喷过农药的蔬菜第二天就被采摘下来,运往市场销售。
从以前的苏丹红、吊白块到今年的“染色馒头”,前段时间的“假血燕”风波尚未平息,安徽又被曝光了喂了11种农药的豆角,中国人的胃在不断的接受挑战,要是金庸小说里的人物成为现实来到现代中国,一定会拜每个中国人为师,因为他们“百毒不侵”。
对广大民众“菜篮子”的安全进行把关,应该从市场准入和产地两个环节入手,市场准入,是对成品蔬菜农药残留是否的最后把关,是广大民众是否会吃到有害蔬菜的最后一道屏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的规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进行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
在新华社对这个“喂毒豆角”的报道中提到,三个流通环节,没有一个环节有相关的农残检测,“喂毒豆角”一路绿灯,进入了广大民众的菜篮子。对于蔬菜的农残检测,有关部门给出的解释是既“管不住”又“管不全”。但是,记者的调查发现的是:从菜农产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销地农贸市场三个环节都没有相应的农残检测,有关部门“管不全”的说法未免有些苍白,应该说是有关部门玩忽职守对所管辖区域的蔬菜农药残留问题采取“全不管”的态度更为贴切!
商务部特聘专家、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清杰认为,我国蔬菜生产的分散经营模式,容易造成农户在种植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没有优势,种植技术凭经验,质量控制凭感觉,最终会导致主要依靠多施化肥增产,多打农药控制病虫害,这是低质量蔬菜、问题蔬菜产生的主要根源。其次,单户农民难以在人员素质提升上投入,加之缺乏质量、安全等方面基本知识和社会责任,导致以上问题出现恶性循环。
我们交了那么多税收,供养着那么多的公务员,政府却无法给我们一个放心的“菜篮子”。面对这种现象,本站小编不知费了多少唇舌,这次,我真的不知说什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