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杀人魔”的背后 心理急救也需120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由于长期心理压抑积累成仇恨,可能做出报复社会的行为。杀死多名室友的大学生马加爵、美国校园枪案凶手赵承熙、上海袭警案的杨佳,以及最近刚刚受审的“杀人狂魔”熊振林……许多不应该发生的事件一次次地震惊和提醒着社会。
现有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力量分散、捉襟见肘
心理学专家称,长期的临床实践显示,在由于高度心理危机而企图选择极端行为的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存在思想矛盾的。比如,有的人在自杀前会打电话向亲友或某个对象发出信号,或者扬言要如何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样的人其实正处于思想情绪的极端矛盾和激烈斗争状态,可能并不想自杀或伤害他人,这就给心理干预和心理救援提供了机会。如果能够科学而得当地给予心理疏导,就很可能缓解其情绪和心态,挽救当事人的生命,避免更大的社会性伤害或事件的发生。
“杨佳和人发生争执是必然的,这是由其人格决定的,但是杨佳杀人不是必然的,要是有个人在身边提醒他,他可能不至于去杀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李玫瑾曾这样说道。
韩布新告诉记者,“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企图选择极端行为的人提供紧急的心理疏导、援救和帮助。据了解,心理危机干预在国外已进行了数十年的实践,医院有急诊,社区有社会工作者。从国际经验看,自杀干预的有效性接近90%。在中国的部分地区和城市,如北京、深圳、武汉、重庆、哈尔滨等地,也已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或网络,主要工作就是进行自杀干预,用心理学的有关方法让自杀者学会应对困难和挫折。这不但有助于其度过当前的危机,防患于未然,还有利于他们对未来的适应。
但从目前来看,心理咨询机构大多分散在各医院、大学或民间机构,国家尚无专门的管理和指导机构。虽然在非典时期和汶川大地震时期,都有相关机构主动参与了心理救援工作,但是毕竟势单力薄。
汪葆明说,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创伤治疗等领域尤其需要经过特殊的培训,目前全国范围内受过专业心理创伤治疗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不过百人,而我国目前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只有1.5万人,职业化的心理咨询师队伍虽然在不断扩大,但都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且缺乏严格的认证程序,很难承担群体性心理危机干预的复杂工作。
“我们中国人比较内向,一般有了心理问题都不太愿意让别人知道,不像欧美人定期找心理医生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另外还有经济承受力的问题,因为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收费都比较贵。有的医院开设的动辄上百元的心理咨询专家门诊,也让患者望而却步。”汪葆明说。实际上,目前到医疗机构咨询和接受诊疗帮助的人,只是心理疾患患者中的极少部分,更多人选择在旁人异样的目光中默默承受。张侃告诉记者,心理疏导有多种方式,最方便快捷的就是心理热线。“实际上,我国目前开通了不少心理热线,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一般也都有自己的热线电话,但都太零散,各机构自己公布一个号码,什么妇女热线、农民工热线、失恋热线,实际上人们一个也记不住。”张侃举例说,有人问他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热线号码,他都记不住,“得上网查,或者问同事”。
各心理热线开放的时间也不统一,有的24小时开放,有的节假日不开放,有的上班时间才开放,开放时也可能由于咨询员太少,真正能打进去的人很少。“遇到心理问题的人能够想到主动打电话求助,说明他们还有改变的欲望,这是很难得的,如果不能及时、方便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就会打击他们的信心,甚至造成严重后果。而现在人们对心理热线的印象一是找不着,二是好不容易找着了打不进去,或者打进去没人。”
此外,目前各地心理热线提供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收费标准不一,难以获得人们信任。“大部分热线是公益性的,不收取费用或收取很低的费用,但这种纯公益性的事常常由于经费得不到保证而难以做久,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状态差别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