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捣蛋、好动“熊孩子”竟是抽动症

柒零| 2015-05-27 11:44:15
阅读()

 

8岁的东东从小就是远近闻名的“淘气包”。不管是在小区里,还是在幼儿园里,很多小朋友都被他打过戏弄过。在幼儿园时捉弄老师,扮鬼脸也是家常便饭,上了小学,东东也让老师家长犯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很差,还经常欺负同学捣乱课堂。家长为了他也不少被老师叫去沟通。

 

孩子如此调皮捣蛋,妈妈担心东东是多动症,就带他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就诊,候诊时,东东妈妈发现和她有相同烦恼的家长真不少。做了相关测试后,医生告诉妈妈,东东不是多动症而是抽动症。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东东还真发生了大的变化,先是不爱挤眉弄眼做鬼脸了,上课也安静了很多,最让妈妈高兴的是能坐下来独立完成一门作业了。

 

儿童抽动症与环境和生活有关

 

像东东一样的抽动症患儿,本市中医一附院儿科今年已经接治千余人次。据该院院长、国内著名儿科专家马融教授介绍,儿童抽动症是一种相对慢性的、病情易波动、症状易反复的儿童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一样给儿童及其家庭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给予更多了解和关注。近年来,儿童抽动症的发病率日益上升,越来越多的调查认为,儿童抽动症增多与目前儿童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比如儿童过早过多学习各种知识技能,过早过多接触并依赖各类电子产品,以及家庭、幼儿园、学校和他们身处的各种组织机构给予他们的无形的心理压力等。

 

马融认为,儿童抽动症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但由于该病的多数症状仅仅被家长认为是淘气或小毛病而被耽误。他提醒家长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抓耳挠腮、挤眉弄眼、抠鼻子、耸肩膀,以及不停地清嗓子、爱说脏话爱打架、爱跺脚等坏毛病,不要急于训斥孩子,不妨到医院检查看是否患了抽动症。

 

男孩发病是女孩3至5倍

 

7岁左右发病12岁前最严重

 

马融说,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起病于儿童期,主要表现为一组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部位或者多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常常会伴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性动作和其他精神行为症状。

 

就发病年龄而言,抽动症多见于4岁至12岁儿童,男孩发病通常是女孩的3至5倍,首次发病平均年龄在7岁左右,病情通常在10至12岁最严重。北京大兴区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该病总患病率为2.26%。它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更常见,发声性抽动出现时间晚,而且相对少见,发声性抽动平均发病年龄为11岁。

 

该病被家长发现,最常见也是最早发生的部位是面部和眼部肌肉,出现眨眼、咧嘴、吐舌、吸鼻子、耸肩、摇头等运动型抽动,而这些常常被认为是患儿淘气有意作出。根据患儿的情况,这些症状有的持续一两个月就消失了,但有的可能数月或一两年后复发,复发后抽动可能在同一部位,也可能换部位,继而表现为甩手、挺胸、跺脚等。马融提醒家长,首发症状出现后要注意与感冒引起的口鼻咽部不适以及结膜炎、慢性咽炎等相鉴别,注意观察加重和缓解因素是外感性因素还是情绪性或应激性因素为主。

 

发声性抽动主要是由于人体构音肌、胸扩肌、腹肌及口咽部肌肉发生抽动时,造成一组肌肉或一个肌群突然收缩导致的发音异常。此类患儿多表现为清嗓子、说话停顿、口吃、结巴、干咳、嗓中发出咕噜等鸟鸣音等。由于发声性抽动多表现为喉部症状,在门诊上常常被误诊为过敏性咳嗽、慢性咽炎。因此建议如果孩子“咽炎”“咳嗽”久治不愈,不妨请心理医生鉴别。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