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花5万多买来的保健品竟是进口食品

柒零| 2015-02-09 23:12:20
阅读()

 

临近春节,除了年货热之外保健食品也跟着进入了销售旺季。不过,近日宁波市消保委发布了节日消费警示,提醒市民购买保健品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并罗列了保健品消费最常见的五种猫腻,并为如何进行保健品消费支招。

 

花五万多买保健品

 

买到的却是进口食品

 

北仑的董女士,吃过保健品消费的亏。

 

去年4月,董女士在当地一家美容院做美容,期间,店方向她推销一款保健品,表示吃后有很好的疗效。

 

在店方的一再宣传下,董女士一狠心,花了58000多元购买了这款保健品。不过,事后董女士因为怀疑保健品有问题,一直没有吃,并向店家提出退款要求,被店方拒绝。

 

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后发现,董女士所购买的胶原蛋白肽,实际上是进口食品,而并非保健食品。

 

最后经过调解,店方同意退还尚未消费的剩余产品价款。

 

董女士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宁波市消保委接到的投诉案例中,有不少和保健品有关。

 

宁波的谢先生去年通过电视订购了3万元左右的保健品,这款千年铁皮枫斗软胶囊,被宣传为包治百病。不过,谢先生食用后却发现根本没有效果。

 

谢先生提出退货,不过,等他把剩下20盒的铁皮发回去后,却一直没有收到退还的钱款。

 

江东区的汤女士最近也投诉称,某商贸公司以免费送锅为由,聚集很多老年人,推销保健品。当时她父亲支付5300元,购买了金线莲保健品,回家后上网查询发现查不到此商品,消费者要求退款未果。

 

据统计,类似的保健食品消费投诉,去年宁波市消保委接到了224起,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保健品质量问题及销售中的虚假宣传。

 

“药到病除”不可信

 

“免费活动”为洗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保健意识逐渐增强,“花钱买健康”的观念逐步被老年人所接受。

 

然而,当前保健品市场存在诸多问题,人们对于保健品的看法也存在一些误区,一些保健品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使出花样繁多的推销手段。

 

宁波市消保委在对全年投诉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保健品消费常见的五种非法宣传陷阱:

 

1.“药到病除”不可信。

 

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往往夸大产品功效,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声称可以包治百病,使用“根治”、“药到病除”等字眼,或者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承诺,严重欺骗、诱导消费者。

 

消保委分析: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声称治疗功效。

 

2.“健康讲座”为促销。

 

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访谈、讲座、采访、座谈会”等形式为幌子,邀请一些假冒专家、教授和老中医在现场进行“养生”讲座。

 

消保委分析:这些“健康讲座”的目的在于兜售保健食品,不少老年人因为盲目信任所谓专家介绍,从而选购了大量假冒保健食品。

 

3.“免费活动”为洗脑。

 

一些不法商家通过“赠药”、“免费试用”、“发放小礼品”、“抽奖”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其组织的促销活动。有些活动时还会请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

 

消保委分析:这些活动,实际上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没有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从而购买产品。

 

4.“权威证明”属虚构。

 

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还有一些广告含有 “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方面内容。

 

消保委分析:和医疗机构攀亲戚,是为了增强产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而所谓的数据和研究等,实际上无法证实。

 

5.“专家义诊”是骗局。

 

一些不法商家雇佣所谓的专家、教授为老年人开展免费专家体检或义诊,不少老年人受免费吸引,进行体检或咨询。体检后,“专家”“教授”往往会告知老年人身体存在多种问题,需要及时购买产品治疗。

 

消保委分析:这些义诊、体检等和讲座一样,都是为了诱骗老年人购买保健食品。

 

如何正确购买保健食品,消保委提醒市民在选购的时候要分辨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不要相信保健品宣传所谓的治疗效果,更要正确识别保健品标志和批准文号。在遇到无法辨别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进行查询,一旦发现购买到伪劣产品可及时举报。

 

相关新闻推荐:小伙胸部发育如少女 或因常吃含雌激素保健品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