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局长为艾滋病患者就医难开“药方”

vivi19| 2013-12-02 15:47:28
阅读()

医护人员带孩子和患者们一起活动

 

除了为患者提供帮助,红丝带之家试图以自身的影响力,号召更多志愿者参与普及艾滋病常识,消除社会歧视。据北京市卫生局最新统计,目前首都艾滋病防治宣传志愿者已接近十万名。王克荣介绍,在许多志愿活动中,医院医护人员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参加,和感染者、患者们一起活动。“这样大手拉小手的活动,深层意义是带动青少年正确认识艾滋病,接纳艾滋病患者。”

 

“其实艾滋病并没有那么可怕,做好预防就能大大降低艾滋病的感染率,现在阻隔母婴传播的技术已经很成熟,血液传播也被严格控制,性传播途径感染率已经上升为80%,所以只要注意安全性行为,就能使感染率降到最低。”一名医师强调,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因此当务之急是普及健康性教育。

 

医护人员介绍,有艾滋病患者向他们提出,应该为艾滋病患者设立专门的养老院,让年轻的患者通过培训,来护理年老的患者,实现艾滋病患者的自助。“我们希望通过志愿活动,呼吁社会对待艾滋病患者能像对待其他患者一样,没有歧视,让他们享受正常的医疗待遇,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彭玉玲说。

 

患者增多场地资金压力大

 

根据红丝带之家去年的登记数据,共有5700人次来访,24小时热线接听了4500余个咨询电话,义务为115名外地患者按时寄药。今年8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颁奖大会上,王克荣获得这一护理界国际最高荣誉奖。这枚奖章,是对她和红丝带之家团队成员十余年工作最好的肯定。

 

“红丝带之家很幸运,得到很多资助项目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但近年来艾滋病患者数量正在增加,无论是从人力、资金、场地等方面,我们都感觉到了压力。”同时担任红丝带之家办公室主任的王克荣说,团队许多活动项目正在向外推广,希望更大范围地普及,而这也亟须社会捐款或其他方式的支持。

 

“同伴教育员”志愿者:

 

劝感染者按时服药并不那么简单

 

四十出头的王伟(化名),感染艾滋病病毒已接近八年。现在他的全部生活就是防艾,要么在高校宣传防艾常识,要么往返于两家防艾志愿机构,接听热线电话,安抚新的感染者,指导他们服药。不论在哪儿,神采奕奕、谈笑自若的王伟,在被介绍身份后,总是引起一片怀疑:他怎么可能是一天不服用抗病毒药,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的艾滋病患者?

 

因为心态“好得出奇”,从被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那年开始,王伟就成了坚定的防艾志愿者。近八年时间,他根据自己的体会,熟知了各类药物的副作用,感染者在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活动。因此对于他开导过的感染者来说,甚至比专家更专业。

 

2006年,在一次“高危”行为后,没有任何侥幸,王伟被确诊感染上了艾滋病。当年,王伟就成了坚定的防艾志愿者。

 

2009年以前,王伟绝大部分时间基本都出现在各个社区、高校防艾活动的现场,发放安全套、防艾滋病宣传册,讲述自己的经历。2009年4月,王伟和10名感染者一起,成为红丝带之家的首批“同伴教育员”志愿者。

 

除了防艾活动,王伟去红丝带之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坐在“红丝带之家热线”电话前,接听全国各地打来的咨询电话。“打来电话的大部分都是恐艾的,我就给他们普及艾滋病常识,少数可能是和艾滋病感染者有一定接触,或者发生了疑似‘高危行为’,我就为他们消除恐慌,让他们先去做检查。”王伟说,聊着聊着大家就熟络起来,也会跟对方开开玩笑,这让打热线的人怎么都不相信,王伟跟他们一样也是一名艾滋病患者。

 

新感染者服药后,身体难免出现各类副作用,因此产生恐慌的不在少数。每每接到这样的电话,王伟会耐心向他们比喻道,艾滋病病毒进入体内,摧毁了免疫系统,就像“水坝决堤”,服药重建免疫系统的过程相当于修复堤坝,难度更大,势必要付出更大代价。“即使有副作用,也不能停药,一旦停药就前功尽弃了。”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