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局长为艾滋病患者就医难开“药方”
红丝带之家:
数万名艾滋病感染者的港湾
桌上两部热线电话,两排长长的沙发占据了房间的大部分,名字上贴着红丝带的志愿者结业证书,摆满了墙角的柜子。位于地坛医院门诊室旁毫不起眼的这个房间,就是“北京红丝带之家”。自1999年1月成立以来,红丝带之家履行了它的名字赋予的职责,为数万名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医疗帮助。2005年红丝带之家在市民政局注册,成为北京第一家具有医疗背景,专门从事艾滋病综合关怀的社会团体。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红丝带之家实地探访发现,小小的红丝带之家,却活跃着药师、医师、志愿者、同伴教育员等近10名工作人员,或在接听外地感染者的热线电话,或在指导来访的患者如何用药。“这里没有歧视,大家各尽所能,让感染者和患者愿意说出他们的经历和顾虑,从心里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我们也希望社会正视艾滋病,消除不该有的歧视。”从红丝带之家诞生就在此服务的护士长王克荣说。
药师:“这些档案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
前天下午,北青报记者来到红丝带之家时,这里正在接受北京红十字会的捐赠。捐赠仪式结束后,红丝带之家便又恢复了热闹,医师、药师、志愿者还有3名同伴教育员(自身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志愿者),按照分工各自在忙碌着。在一个墙角,北青报记者留意到一张照片,是2009年首批同伴教育员室外活动时所拍。照片中山坡上,有防艾活动留下的“精神不死”四个字,不禁让人震撼。
目前红丝带之家有专职医师、药师,以及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各个岗位各有分工。药师彭玉玲负责药品管理、发放和用药指导,免费帮助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为第一个艾滋病患者配药后,彭玉玲建立了第一份免费抗病毒治疗档案。至今,她已经建立了两千多份档案。“这些档案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彭玉玲说,每份档案都是她记录的患者资料,因此每一份她心里都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