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称对荷兰设计师雾霾吸尘器不知情

vivi19| 2013-11-04 14:44:57
阅读()

荷兰艺术家丹·罗斯格德

在北京酒店房间产生灵感

 

让雾霾颗粒化作戒指

 

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罗斯格德的助手、工作室战略发展负责人丽莎·布鲁梅尔女士说,罗斯格德是在北京的一家酒店里产生这个想法的。在那个酒店,可以通过窗户看到中央电视台的大楼。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楼体让罗斯格德有了要揭开这层恼人的“面纱”的想法。

 

在有了这个简单的想法后罗斯格德“抓”住了灵感,身为艺术家的他开始寻求其他专业人士的帮助。布鲁梅尔形容这个过程就像“把一个个点串联起来”。这个吸尘器是在一家欧洲环境科学公司和来自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科学家鲍勃的帮助下设计完成的。

 

目前,在新闻报道与布鲁梅尔的表述中,记者得知,这一装置已经被制造出来,但对于记者问及这一装置的具体形象和数据,布鲁梅尔没有透露,在她提供给记者的资料中,更多的是罗斯格德艺术作品展览的相关图片与介绍。

 

《时代》杂志报道称,罗斯格德计划用收集到的雾霾中的颗粒制作“珠宝”。空气中的污染颗粒吸到地面要进行压缩后再处理。罗斯格德表示,一立方千米的雾霾中提炼出的颗粒可以制作一枚戒指。他说,“人们可以从中看到,艺术是如何为环境保护做贡献的,设计也可以用来改善生活与发展科技。”

 

丹·罗斯格德今年34岁,是荷兰的一名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从工作室提供的资料来看,罗斯格德本人致力于探索艺术设计的技术创新领域。在2011年上海国际创意设计周上,他向中国艺术设计联盟的人员谈到自己的创造理念。他希望将人的思想与技术进行结合,并称之为“技术的诗意”。

 

对于一个艺术家提出要治理北京的雾霾,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罗斯格德说:“从设计第一天开始,人们就告诉我,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但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学会了怎样去忽略这些东西。所以你有什么梦想就尽量去实现它,开始去做,不要管别人说你不能做。”

 

安全性尚待论证

 

很难应用到公共空间

 

罗斯格德曾表示,这一项目已经具有可行性,“我们刚刚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5平方米大小的充满雾霾的房间里,通过这项技术造出了一个1立方米的不含雾霾的洞,”他说,“现在的问题是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公共空间。”

 

罗斯格德认为,铜线圈可以埋在公园的草地下,所以,这样的一个装置对人体也绝对安全。

 

然而,昨天,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杨仕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具体落实到治理雾霾,还需要很深入的科学论证。要产生50-60米高的静电场作用,单单依靠埋在公园地下的铜线圈来产生,这必然是一个极高电压的装置,周围的人群必然长期处于极高压的静电场附近,安全性有待严格论证。

 

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北京城内的雾霾现状需要诸多这样的装置,那么整个城市安装多少数量、占地成本、投入成本、预计吸附灰尘量、灰尘清理成本、维护成本、环境影响等因素,都需要详细周密的科学论证。

 

当被问到这个项目是否值得在现实中推广时,布鲁梅尔反问记者称,“你认为干净的空气值多少钱?”“中国政府不惜重金要改善北京的雾霾状况,那么,我们这个项目也可以是其中的一部分,”她说,“这个装置十分节能,不会造成其他污染物的排放。”

 

事实上,罗斯格德本人并没有给这个装置赋予太多使命,他认为,这个项目只有两个目标,一是让几个公园的上空恢复干净,二是让它成为一种唤起人们关注于此的“行为艺术”。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