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频频猝死是为何?

vivi04| 2013-07-24 21:21:32
阅读()

 

 

  探因业务量翻番人手跟不上

  医生为什么这么累,甚至累出人命?

 

  “医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工作紧张,超负荷。”颜楚荣说,医生基本没有休息日,“病情总是动态变化的,很多时候即使周末也要查房,如果碰上值夜班,第二天刚好病人又有需要,那是连睡觉时间都没有。尤其是外科医生,如果一天都有手术,基本是早上进去,晚上才出来,中间困了就在长椅上睡会,把筋骨舒展一下。”

 

  中山一院是一所大型三甲医院,去年一年共有超过460万人次来看病。颜楚荣给了一组数据:“我们的门诊楼是按照5000人次的日门诊量设计的,而如今人多的时候,日门诊量有1.7万—1.8万人次,而且有超过60%的病人是从外地来的,你不能不给他们看,医生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徐瑞华更是现身说法道出了医生之苦:“我每周要出门诊,一般情况下,一个上午限号看15个患者,而实际上我一上午通常要加号加到看50个病人。”

 

  如何消化这50个病人?每次出诊,在10平方米左右的逼仄诊室,徐瑞华都会带着几个年轻医生一起看,“因为我所看的都是肿瘤病人,往往病史较长,病情复杂,来看时会拿着厚厚的一叠CT片,我会首先让年轻医生对片子和病情进行初步梳理,我再看,看完由另一个医生负责记录书写工作,并指引患者做检查、取药等。”即便如此,他仍需要从上午8时30分,看到下午1时30分,中间只能喝喝水。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这5年的业务量、门诊量都接近翻了一倍,但人力增加却没有跟上业务增长的脚步,人员增加不到20%,所以,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也成倍增加。”徐瑞华无奈地说。

 

  当然,除了病人多、工作压力大外,医务人员群体还面临“成长压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医疗卫生行业的更新换代也在加快,“以前十年八年才换一次的医学教材,现在每年都要换一次,行业标准更是半年更新一次,所以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只是了解最新的医学知识,更要学透学精。我们还有科研任务,要发论文、搞项目,也会占用很多休息时间。”许多医生大吐苦水。

 

  不仅如此,如今频发的医患纠纷,频频传出医生被打甚至致死的消息,也让许多医务人员每天工作就像“走钢丝”。“比如前些天,网上又传出福建泉州一新生儿被保温箱‘烤死’的消息,民愤一下被激起,结果,专家组又初步认为,新生儿的死是感染所致,还有过去的‘录音门’、‘八毛门’、‘缝肛门’,让我们怎么安心干活。”中山一院一名副主任医师“吐槽”。

 

  “现在很多人有这样一个误解,医生是万能的,不能有过失。但由于知识、技术等原因,很多问题是目前的医学科学解决不了的。医生超负荷运转,出差错也难免的。”颜楚荣呼吁,社会应对医务人员给予更多宽容,“我们当然会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但我们也需要理解和支持。”

 

  出路加强基层医疗水平建设

 

  要给大医院医生减负,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平,让病人真正实现分流。

 

  “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压力增大不只是医院的问题,而是当前整个医疗体制出了问题。对基层医院的建设还不够重视,导致基层医院专家少,病人不信任,全都涌到大医院去,让大医院超负荷运转,医务人员压力增大。”颜楚荣直言。

 

  在廖新波看来,随着医改深入,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拥挤不堪的现状必须得到实质性改变,“政府必须加大投入,真正把基层医院的设备、人才配备齐全,让患者能分流到基层医院看常见病、小病,才能真正减少大医院的压力,让专家集中精力治疗疑难重病、做科研。”

 

  为了分流大医院的压力,徐瑞华采取了一种做法:外地病人来了,若是病情较稳定的,在帮他调整好治疗方向,开好处方后,会尽量让他回到当地的对口帮扶医院治疗,“这样既可以为医院和医生缓解压力,也为病人减轻负担,毕竟在大城市每天的开销是很大的。”

 

  此外,颜楚荣还建议医务人员要更关注自身健康,“现在每年我们医院医务人员的体检率还不能达到100%,也就90%左右,希望医生要多参加体检,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医院也会创造条件积极为医务人员减压,比如强制休假、以部门为单位搞活动等。”

 

  医生的负担过重容易引起身体各方面的不适,想要给医生减压,应该从更深层次的问题去解决。医疗界专家称,医生更应该关注自身健康,要学会自我减压!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