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大豆进口已有16年 是否安全尚不明

vivi03| 2013-06-26 16:52:00
阅读()

 

 

不透明的安全评价

 

在一个转基因大豆进口超过三分之二的市场上,你很难不和转基因发生关系。

 

中国农业大学[微博]食品工程学院的一项研究,选取了17种大豆制品进行检测,其中包括大豆油、酱油、面酱、大豆磷脂、豆腐、豆浆等食品原料和加工食品,其中13种大豆制品含有转基因大豆成分,占被检测食品的76.5%。

 

作为转基因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公众有权知道转基因产品获得安全证书的审评和决策过程,以及和安全评价相关的信息—转基因产品的生产商、环境和健康评估报告等。

 

无论是对转基因张开怀抱的美国,还是谨慎的欧盟,都愿意将转基因审批过程中的信息公开并邀请公众参与。

 

美国转基因生物的释放和注册,都要发布环境影响报告,转基因食品上市前需接受公众评议。美国环境署的生物技术科学顾问委员会会议面向公众开放,并将会议记录也会在网上公布。

 

美国农业部人士迈克尔 沙克曼称,“如果公众的意见和评论中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之前没有考虑到、没有解决的,我们在作出最终决定之前,会解决这些问题。”

 

欧盟也是如此。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对新的转基因产品出具评估报告之后,欧盟委员会将评估报告公布在网络上,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公众评议。

 

2013年的转基因风波中,中国农业部只是在转基因大豆获得安全证书后“知会”了公众而已。

 

三种新的转基因大豆获得安全证书的消息最早还是来自外媒,路透社6月8日从阿根廷官方获得消息:中国已经批准三种新的转基因大豆的进口。

 

随后,中国的媒体就转基因大豆获批的消息向农业部求证,农业部不置可否。

 

6月13日,农业部通过新华社正式确认,3种新的转基因大豆获得安全证书。

 

公众惊呼,转基因大豆获批,几乎是“闪电”的速度。

 

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于发的说法,中国对这3个转基因大豆新品种的安全评审非常慎重,从最初收到申请到颁发安全证书历时3年左右。

 

以转基因大豆CV127为例,巴斯夫公司早在2010年3月向农业部提交申请,并由农业部组织开展了真实性、食用安全、环境安全的相关试验。

 

在2012年3月完成试验后,巴斯夫农公司向农业部递交安全证书申请,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农业部于2013年6月13日批准发放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当然,这一系列的试验、评估和决策过程以及和环境健康相关的试验数据,公众是无从知晓的,也难怪要惊呼农业部的闪电速度了。

 

农业部委屈的另一个原因在于,2010年之前,农业部发放转基因的安全证书几乎是“偷偷摸摸”进行的,现在的信息公开上已经算得上“进步”。

 

2009年11月17日,农业部发放了两张国内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它们被放在一个很少更新、普通公众几乎不知道的专业网站上。

 

一家关注转基因的环保组织于当年11月发现并公布了这个消息后,引起了长达数个月的争议。

 

直到2010年3月,农业部才正式就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表态—经过11年的评审,才发放了安全证书。

 

转基因产品的评估报告、评审过程是秘密的,就连是谁在评审转基因产品,公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从知晓。

 

根据中国的法律,由一个几十名科学家组成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农业部根据这个委员会的安全评价决定是否颁发安全证书。

 

在2010年之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还是一个不公开的组织,绿色和平曾经搜寻这个安全委员会的名单,无功而返。

 

2009年的转基因水稻风波之后,2010年7月,农业部的官方网站建立了“转基因权威关注”频道,一些和转基因相关的法律法规,哪些国家公司的转基因产品获准进口,哪些国产的转基因产品获准种植,参与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价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科学家组成等信息,开始逐步披露,遗憾的是,转基因产品相关的评估报告和评审过程都没有披露。

 

农业部宣称转基因评审过程严格,程序规范。可惜的是,这个严谨的过程、规范的程序并不为外人所知。在无法充分获知信息的前提下,也无怪公众每次面对转基因议题,多少都显得有些过分焦虑。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