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三分毒”你了解几分?
有毒中药的应用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并且中病即止,不可过服。如朱砂用量从0.2克开始,之后逐渐加量,但最大剂量不应超过1克,而且不能过久或持续服用。
王承德指出,有毒中药安全范围窄,常用量小,稍有不慎即可导致中毒,因而对其剂量要严格控制。既要限制每次用药的剂量,还要限制用药时间,把握用药的总剂量,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患者出现中毒反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解毒措施。
他强调,辨证用药既能提高疗效,又能减轻毒性。如不辨证用药,无毒中药也会产生毒副反应。辨证施治包含辨病、辨证、辨人、辨地域、辨时间、辨民族,做到明其利而用之,知其弊而制之,扬长避短,如此用药可达最佳效果。
中西医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不能用西药的安全标准评价中药。应积极引进毒理学先进技术和手段,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毒性评价体系
近年来,中药“有毒”风波频频发生。其主要原因在于,中西医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很多人用西药的安全标准评价中药。中药究竟有毒没毒,始终说不清、道不明。
有的专家提出,中药企业必须加强基础性研究和药品上市后再评价,拿出可信服的科学数据。企业是药品的第一负责人,应对产品投资进行研究、通过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拿出数据证明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
持不同观点的专家认为,中药的药理和毒理研究不能借用化学药品的方法思路,中药多种成分共同发挥作用,安全性研究具有特殊性,毒理学研究需要大量验证工作。再加上中药企业资金投入巨大,大多数企业负担不起。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2年统计显示,西药不良反应率占81.6%,中药占17.1%。从数据来看,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钱忠直说,从临床看,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西药,并且严重不良反应较少。
事实上,我国有关部门一直对中药实施严格监管。在中药新药注册管理方面,已经制定中药安全性评价指南,并建立覆盖全国范围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重点研究建立适合中药特点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及其质量控制标准。
钱忠直强调,药品“有毒”的结论必须有大量严格规范的临床报告,由国家药典委员会专家研究。得出结论后,再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报告,其他机构没有资格随便发布一个药品“有毒”的结论。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叶祖光认为,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有效成分的模糊性、配伍的整体性,增加了人们对中药毒性研究和认知的难度。他建议,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应积极引进毒理学先进技术和手段,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毒性评价体系。
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张世臣介绍,中药毒性研究应另辟蹊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砒霜为例,砒霜是一种无味的白色粉末, 化学名为三氧化二砷, 100毫克就可致人死地。这味在古代常被用于“谋财害命”的毒药,现在是治疗白血病的良药。1999年在我国上市, 2000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
王承德认为,运用重金属类中药防治疾病,中医临床一直沿用至今。尤其是在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上更有独到之处,引起国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所以,中药毒性研发不应受西医束缚。
微微网健康新闻编后语:我们应科学认识中药的“毒性”,不必杞人忧天,过于担忧会影响我们致病的心态,这样反而影响我们的致病效果,不利于我们早日康复。
相关新闻推荐:冒牌同仁堂中药渗入医保定点医院 多家药商包装“傍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