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病问诊缺法律规范存安全隐患

flower| 2012-10-10 11:16:16
阅读()
副标题

 

 

  网上看病良莠不齐

 

  记者了解到,上网看病的人群主要为:一是图方便的年轻人;二是寻求疑难杂症良方。另外,有些疾病涉及患者一些比较隐私的问题,通过网络咨询要比直接面对医生更好一些。

 

  “家庭医生在线”的调查还显示,网民对医生问诊模式“是否具备正规医院资源支持”、“提供服务的团队是否是医学专业人士”等比较关注。

 

  张小姐的腿上不知何时起了不少红色瘀点,热衷于网络的她赶紧上网问诊,并自拍了照片上传,专家的答案是:“可能是红斑狼疮,要吃中药。”张小姐按照“网上医生”的建议配了药,不想吃了4天后,腿上瘀点越来越多。无奈,只好到医院就诊,诊断为血管炎。她说:“看来网上的所谓医学专家不太靠谱啊。”

 

  中华医学会感染学分会教授侯金林一针见血地说,现在有公信力的医疗信息网站凤毛麟角。由于线上医生未实行实名制,监管也基本空白,绝大多数所谓的医疗健康咨询网站缺乏专业性与可信度,所谓的专家多为“虚拟”,解答往往错误百出,有的以咨询为幌子卖假药。

 

  “网上问诊肯定不能代替到医院面诊,即便是有几十年临床经验的外科医生,也必须通过对患者本人的检查后才能确诊,单凭患者网上的简单描述,是难以下定论的。所以,我们医生在网上只提供患者疾病的初步咨询意见和某种治疗方法供参考,并不会涉及开具处方等行为。”杨医生表示。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9年,卫生部就颁布了《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咨询,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因此,网上诊疗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法律不完善监管有空白

 

  “网上医生的资质缺乏核实认定,如果发生误诊,患者只能自担风险,维权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卫生部门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对于网络诊疗,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在法律上存在空白。患者可能无法找到给出治疗意见的医生,相关部门也无法调查取证。

 

  针对这种状况,上海一家三甲医院医务处负责人说,相比社会办网站,医院自身创建的网站既权威又有保障,但在服务设计上较为欠缺,不重视与网民的互动。因此,可以引入社会网站服务模式,依靠医院网站的医疗资源,两相结合,或能弥补网络问诊的“软肋”。

 

  有专家表示,要突破医院之间的信息壁垒,建议由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牵头主办健康网站,整合各医院的资源,为整个社会创造开放的网络问诊空间。

 

  这位医务处负责人建议,在相关法规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患者利用网络寻医问药应避开可能存在的陷阱。首先,要查明医生是否具备医师资格、有无执业证和网站是否经过认证。这些信息都可上卫生部网站“执业医师注册查询”栏目,输入相关人名查询以辨真伪。另外,要留心相关网站是否经过该医生实名认证和授权、由其本人发表观点。设立监督热线,由网络管理、卫生监督等部门联合监管,从而完善网络问诊,真正方便患者。

 

  针对目前网上医院的乱象,上海的卫监部门已着手对进行“网络问诊”的网站进行审批,以加强监管。业内人士提醒网友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上网查找健康知识,要注意信息来源是否可靠;专业问题尽可能上医学会下属的专业网站和各大医院网站查寻;更要注意,只能把网上信息作为参考知识,诊断和治疗必须到正规医疗机构找正规医生。

 

  微微健康网:网上问诊缺法律规范存安全隐患,市民一定要小心谨慎,最好还是到亲自到医院去问诊,以免冒牌专家误诊导致病情加重,危害健康。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