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120急救25天接单28例猝死病例

phoebe| 2012-05-05 10:39:55
阅读()
副标题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王存同:
  
  你好,主持人。
  
  劳春燕:
  
  首先请您回答一个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猝死是不是猝不及防的?因为现在我们发现,很多朋友都在问一个问题,特别是很多中青年的朋友都在问一个问题,觉得自己平时非常累,可能也是亚健康的状态了,似乎猝死的危险就在自己的身边,所以这个问题要请您来回答,是不是猝不及防?
  
  王存同:
  
  我觉得这一点不能造成心理恐慌,实际上猝死是可以防范的,如果能够加强个人的生活习惯去防范它的话一定是可以预防的。
  
  劳春燕:
  
  怎么防法?
  
  王存同:
  
  第一个,首先要意识到生命首先是我们自己的,其次才是社会的。如何能做到强身健体,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是我们要转换的一个理念。过去的口号总说,我们要去为祖国献身,但是现在我们要强调为祖国健康工作,一定要自我减压,然后注重一种心理的干预,来缓解工作压力。并且强化一种社会支持。
  
  另外,从个人内心来讲,一定要把握自身的期望值,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地和别人攀比成绩或者合理的安排工作劳逸结合,然后态度乐观向上,自我的心理调节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很多青年人或者说中年人总是把自己设定一种非常高的目标去追求,导致了过度的身心疲劳。
  
  其次,我说在个人防范的基础上,那么就是要强调一个社会的防范。我们知道中青年的人群可能是处在一个健康、亚健康、疾病导致的工作负荷如果大的情况下,就可能引起这种过劳死这种情况。因此,我认为从社会制度上也应该制定一些相应的社会保障,来促进中青年的健康水平。那么这种有效的途径就在于一个制度的完善,像在一些发达国家都采取事前防御和事后救济相结合的办法,平时多给员工做体检,这种都是可以的,这种定期的体检制度,包括健康知识的传播,包括健康风险意识的提高,我觉得在我们社会制度里面要加以加强的。
  
  劳春燕:
  
  或者说不管是社会,还是企业,还是个人,怎样来加强人的健康管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预防过劳死或者说预防猝死的关键问题。另外请您来分析一下原因,刚才您已经提到一部分了,我们说过劳死,过劳死是不是就因为过劳才会死?这跟我们生活习惯或者运动习惯有没有直接的关系?
  
  王存同:
  
  我觉得过劳死是这样一种状况,它是源于劳动者长期的超时劳动或者高强度劳动,以及由此相关的一种精神压力所导致的突然死亡,更是一种超过负荷压力的积累所导致的生命和运动的萎缩,那么它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方面,引发的这种类似于一根稻草压死最后一个人,就是长期过劳,疲劳成疾。另外一段时间,你在相对短的时间里面负担激增,连续工作,或劳动,或出差,并且有已知的或者说潜在的一些疾病,例如以前就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心肌缺血等等这种症状,还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过量的饮酒或者说药物成瘾,睡眠不好,饥饿,暴食等等,还有一些伴随着情绪变化,像紧张、愤怒、焦虑,或者遇到其他生活上突然遇到一种不称心的事件,像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过劳死的风险。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来这种过劳死呢?我想过劳死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很多人对此比较担心、害怕,仿佛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实我们刚才讲了这种过劳死是可以预防的,那么近年来为什么出现过劳死频发的现象呢?我们自己常年的调查和研究认为,中青年过劳死是经济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社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这四个因素和个体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一种综合结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过劳死虽然看似是个体的原因直接导致的,但却与制度的积压是高度相关的。我们认为这两点呈现一定的因果关联。
  
  劳春燕:
  
  所以他有一个社会背景的。确实我们也看到过劳死的概念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从日本开始被提出来的。
  
  王存同:
  
  是的。
  
  劳春燕:
  
  所以跟经济高速发展,跟GDP甚至是有某种关联的,可以这样认为吗?
  
  王存同:
  
  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这两点是高度相关的。那么我们在分析的时候,我们提出来这样4+1因素的影响结果。那么这四点,其中第一点就是社会转型期结构性紧张的一种冲击。就像我们在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人口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老龄人的增加。大家知道是要靠中青年来抚养老人和孩子的,这样一下来老少的抚养比就增加了,就迫使中青年的抚养压力增大了。那么同样在组织管理中,这种制度的积压是不可忽视的。
  
  劳春燕:
  
  王教授,您分析的非常全面了。这里面关键的一点,您刚才也多次提到了,关键是社会的压力太大,对个体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上有老,下有小,房子,票子,车子,哪一项都是压力。尽管如此,但是我们反过来也要问一句,压力最大,但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做一些调整呢?说到这儿,就让人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她叫于娟,她的博客曾经感动了很多人,因为她的博客是用命换来的文字。一块再来重温一下。
  
  字幕提示:
  
  于娟:
  
  我希望有人关注我命换写出的文字,我希望有人能透过我的文字关注到自己的健康,关注到自己偏离生活的生活方式,我希望有人开始早睡早起,开始减少应酬,开始不再嗜烟酗酒,开始分些时间给家人,而女孩子们开始注意自检。即便你无所谓,你对家庭不能无所谓,即便你对家庭无所谓,但是家庭对你不是无所谓。
  
  解说:
  
  今天仍有人在转载这段博客文字,而博客的总点击量也已经超过了1400万,但是博客的主人却无法享受这份被关注的荣耀。因为早在去年4月19日,她就已经离开了人世。她的名字叫于娟,写下这些文字时,医院CT报告已显示,她全身骨头发黑,脊椎弯曲,癌细胞扩散到全身躯干,她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写了六万多字的博客日记,博客的名字叫“于娟:活着就是王道”。
  
  字幕提示:
  
  于娟生前影像
  
  于娟:
  
  我只想要我儿子有妈,要我父母有女儿,要我爱人有妻子。
  
  解说:
  
  如果还活着,于娟今年也仅仅34岁,而她短暂的人生履历,原本光彩夺目到艳煞旁人,用她的话来说,论事业,本科、硕士、博士、出国,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拿下两个硕士学位和一个博士头衔,回国后又在复旦大学担任讲师。而论家庭,结婚八年,育有一子,和睦美满,但这一切都随着2009年10月,于娟被检测出癌症晚期,戛然而止。当时于娟被告知,她连动手术的机会都没有。
  
  字幕提示:
  
  于娟生前影像
  
  于娟生前最后一次生日
  
  解说:
  
  为了支付昂贵的治疗费,于娟卖掉了自己刚买的新房,以及父母在老家的房子,全家人不得不租房生活。
  
  字幕提示:
  
  于娟生前影像
  
  于娟:
  
  就是每个人都像陀螺一样,你在转的时候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说我是被迫停下来,所以我能看得清楚大家当一个旋转的陀螺时的一个状态,我希望大家不要转得太快,因为这样很容易像我这样跌下来什么都动不了。
  
  解说:
  
  于娟曾自认为身体很好,14年的病历卡上都只有两三行字,她为什么却一下子就到了癌症晚期?从2010年5月起,于娟开始在博客中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在将近14年的求学奋斗中,为了考研、考博和各种证书,她基本没有凌晨前睡过觉。工作仅仅一年,无论国际、国家、省市的项目她都全部揽入,而且她打算在两三年内做到副教授的岗位。于娟说她在30岁之前有着太多的欲望和目标。
  
  字幕提示:
  
  于娟生前影像
  
  于娟:
  
  因为我以前就是想让自己的父母过好一点,想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教育,想换一所大一点的房子,想过得稍微舒服一点。
  
  解说:
  
  一天两次的骨髓穿刺,一日几十次的呕吐,几十次痛到昏厥,无数次的化疗,不断目睹病友过世。于娟最后日子的那些经历,让她不断反思自己,也想提醒那些和她一样似陀螺般高速运转的人们。
  
  字幕提示:
  
  于娟: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解说:
  
  如今在于娟的博客中仍有人留言说,“可以从她的身上看到自己生活方式的影子”。
  
  劳春燕:
  
  我们要奋斗,但是更要有健康,其实就是三层意思,第一个,我们先得有意识,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因为没了健康这个一其他所有的零,不管是名,是利,是地位,是荣耀,全都是浮云,是空的。第二要为自己立界线,这是对自己负责任,哪些事必须要做,哪些事必须不能做,还有哪些事要少做。还有第三层意思,马上开始行动,要记住忙永远都是借口,但是忙永远都不是借口。
  
  在节目的最后,咱们还是再来重温一下于娟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提醒,听一听,有好处。
  
  字幕提示:
  
  于娟: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