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士真实工作状态下的悲与喜

phoebe| 2012-05-03 14:06:19
阅读()

  微微健康网消息:近日,记者前往多家医院的急诊室、ICU病房蹲点采访,见证急诊护士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倾听她们不曾言说的悲与喜。
  
  日前,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出《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今后,在医疗机构焚烧纸钱、摆设灵堂、违规停尸、聚众滋事或者侮辱、恐吓医务人员及倒号等行为,将受治安处罚甚至被究刑责。其实,与“医闹”直面风险最大的人莫过于急诊科的护士们。她们是医院里最忙、最累、压力最大的一群人,尽管受同行尊敬,但她们受的委屈也最多。“护理工作再累,我们都不怕,只希望病人和家属能理解!”——这是她们的心声。
  
  近日,本报记者前往中山医院、长海医院、新华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等多家医院的急诊室、ICU病房蹲点采访,见证急诊护士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倾听她们不曾言说的悲与喜。
  
  记者调查
  
  补液“一针不见血”,护士容易挨打
  
  上午10点,上海市儿童医院补液室人满为患。小病号挂着点滴,家长陪伴在旁,哭闹声此起彼伏。补液室是整个就医流程的最后一关,家长的情绪在这里最易爆发!
  
  儿童医院医务科科长方明俊告诉记者,在儿童医院急诊,每天补液量都在600位至800位左右。补液室的护士不仅工作量大,环境嘈杂,家长经常上来第一句话就是“只许一针”,这给护士很大的心理压力。孙静敏护士长说,补液室的护士本身就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技能最好。医院每天补液量达到800人以上,平均一名补液室护士一天要扎200针,36位补液室的护士个个都是“熟练工”,但能否“一针见血”,还要看宝宝的个体情况。孙静敏分析说,一方面要看孩子的配合度,有些家长舍不得按住宝宝,造成注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当孩子出现连续腹泻、高热、胃口不好,年龄较小的宝宝容易静脉变脆,导致扎针失败;还有些宝宝本身顽皮,第一针刚扎进去,就伸手把针头拔掉,大哭大闹,再扎就非常困难。碰到一些状况,除了容易遭家长打骂外,甚至有些急躁的家长看到两针没扎进,竟无理地要求护士自己扎自己两针。
  
  记者从市儿童医院了解到,为了保护护士,医院在补液室特别安装了摄像头,万一发生冲突,可以通过录像保护护士,给予护士一定的安全感。医院还经常给护士进行心理疏导。医院还针对家长中常见的补液知识的问题,在补液室候诊室的墙壁上安装电视,滚动播放宣传补液知识的动画宣传片,对家长进行宣教。
  
  每天上班前,老公关照“保护好自己”
  
  刘扬刚被分配到市儿童医学中心急诊科的前半年里,暴瘦五公斤,工作太过繁忙,压力太大,还曾被孩子家长威胁,她下班回到家几乎天天流泪。其实,刘扬以前在别的科室挺喜欢和家长沟通,可是在急诊室里,一次一个妈妈凶巴巴地瞪着刘扬说:“如果你针打不好,小心点!”刘扬还没开始打,手已经抖了。
  
  而她的同事每天上班前,老公都要关照:“千万别和家长起冲突,万一发生意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急诊科的女护士都知道,遇到家长发脾气,多劝解,少辩解,因为“越辩解越复杂”。
  
  去年一年就有5名急诊科护士被打。护士李怡屏曾遇到一位父亲,输液扎针前他对小李说:“你给我一针就打进去,打不进去我就打你!”还有一次,她负责的一个男孩,手上扎好了针,输液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什么原因掉下来了,男孩父亲抱着男孩进到注射室,二话不说,对着李怡屏就是一记耳光。莫名其妙挨了打,李怡屏也想到过辞职:“我也理解家长把孩子看得最重要,但也不能拿我们撒气呀!”可要放弃读了那么多年的专业,又舍不得,最后在同事和护士长的安慰下,她还是留了下来。
  
  护士长告诉记者:“家长其实不一定是对护士不满,从孩子生病,到送来医院,停车、排队挂号、孩子哭闹、候诊拥挤……所有这些因素叠加,最后到了输液室,这时护士有一点点不小心,碰到家长的不满就会成为导火索,一触即发。”
  
  危重病人转危为安,回急诊当志愿者
  
  记者在新华医院急诊抢救处看到,短短半小时内,120送进医院的抢救病人接二连三。一位80多岁的老人突发心脏病,被紧急送往医院,经过医护人员在急救绿色通道处的生命体征检查和紧急救治后,转入抢救复苏室;另一位78岁的老人突发脑梗,120送院后,医护人员测量生命体征,忙进忙出,紧急转入复苏室……记者查看了当日新华医院120急救登记,从下午1点05分到4点33分,仅120急救病人就达9人,且多为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据医护人员说,有时候最高峰时,5分钟内就可到达7辆120救护车,主要集中在消化道出血、心梗、脑梗以及骨折等外伤病人。
  
  在新华医院抢救室,共有18名第一线的护士。45岁的护士长范晓嬿在护士岗位上已工作27年,她说,抢救室的护士工作强度特别大,压力更大,还易受到病人或家属的不理解。18位护士都是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年资护士,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上。她们大多既是妈妈,又是女儿,除了工作,还承担了不少家庭责任。尽管工作量再大,压力再重,每当病人经过抢救能转危为安时,护士们最为欣慰。范晓嬿护士长告诉记者,她记得曾有一位自杀的女孩,经过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抢救,顺利康复后,女孩再次回到医院急诊当起志愿者,感谢医护人员的救治。
  
  在新华医院急诊二楼,记者看到,医院为了使危重急诊病人能够得到优先就诊,特别开设了急诊分诊制度,将排队等候的急诊病人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分为四个等级,即使一些重症急诊病人排队在后,护士也会根据病情的程度,及时调整就诊的先后次序,确保急诊危重病人能有就诊优先权,保证在急诊面前“人人平等、重者优先”。记者看到,在二楼急诊台前,不仅设有一个生命检测仪,护士对每位急诊病人给予心跳、血压、氧饱和度等检测,然后根据病症轻重缓急,给予病情相对较重的病人优先就诊。
  
  据新华医院急诊统计,大约每天要接到120急救车30至40辆,特别是晚上6至7点,急诊病人达到高峰,尤以老年病人、重症病人、年轻创伤病人居多。
  
  产房迎接新生命,护理“由心做起”
  
  产房,是“迎接新生命”的第一站,“产房的护士工作节奏快、风险大,每位孕产妇维系的还是母婴两个生命!”已在产房连续工作26年的红房子医院产房护士长张铮说:“产房要100%保证质量,绝不能有一点闪失。”每天早上7点整,红房子医院产房护士长张铮提早来到产房,仔细询问产妇的睡眠情况。为那些绝对卧床的产妇洗脸、漱口、协助产妇进餐,整理更换床单,指导帮助其他年轻护士完成产妇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确保整个晨间护理措施落实得非常到位。
  
  “来,我们放松,跟着我做深呼吸!”、“你很勇敢,条件也很好,很快能生了!我们进产房吧!”……五分钟后,一阵洪亮的婴儿啼哭声传出……护士把新生儿抱到产房门口,“是男宝宝!母子平安!”在第一时间,把这好消息传递给产妇家人。今年是“龙年”,正逢“龙宝宝”的生育高峰,今年产房工作量也特别大。仅在红房子医院黄浦院区,产房里每月平均分娩的新生儿数就高达600名,平均每天分娩量都在20名左右。
  
  护士长张铮说,并不是所有产妇都会把疼痛喊出来,所以一定要多看一眼,多关心一句。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张铮还提倡“5多6心”,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出发,即“多一句关心,多一把搀扶,多一次观察,多一次抚触,多一句鼓励”;在服务过程中“由心做起”,体现“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诚心和热心”的“6心”。
  
  除了正常分娩外,产房又是集危、重、急、险为一体,产后大出血、子痫抢救、脐带脱垂等时有发生。只要遇到重症危急病例,她总是“随叫随到”。每年,张铮所经历的重大抢救案例不下30例。“在最繁忙、最危急的时刻总能见到张铮!”、“哪里有危重抢救病人,冲在第一线的肯定是张铮。只要有她在,孕妇们心安了!”
  
  不管是面对母亲,还是新生儿的病情凶险,张铮总是临危不惧、沉着冷静,不慌不乱地安排人员,配合好抢救工作。目前整个产房共有30位护士,全部分时段上班,最年轻的还不到30岁。即使面对最忙的时候,张铮提出,一定要坚持为产妇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产房护士还在产妇出院前对每一位产妇进行满意度的回访,截止目前,回访满意度在99%以上。与此同时,红房子医院产房助产士还创新开设了助产士门诊,在分娩前和产妇通过门诊形式沟通,帮助消除产妇的分娩疑虑和担忧,通过这一形式,目前剖宫产率已下降至50%以下。
  
  人物特写
  
  【最坚强】坚守监护室9年,年年超标完成夜班数
  
  自2003年分配至长海医院胸心外科监护室工作以来,倪逸倩已经干了足足9年。在这个护士流动性最大的部门之一,倪逸倩历年满勤,年年晚夜班数超标完成。
  
  监护室的患者每一位都是病情重,变化快,心理压力大。刚做完手术的病人切口疼痛,倪逸倩教他们“轻轻地咳嗽一下,有助于减缓痛感”;从来没见过自己身上插那么多管子,病人恐惧,倪逸倩又来安抚“试试慢慢地活动一下”;面对在监护室住的时间较长的患者,她会十几分钟就帮他们翻身按摩一次。
  
  如果不是身着护士服,高挑靓丽的王琳阳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写字楼的接待人员,她已经在长海医院ICU病房工作了三年,忙碌、紧张和辛劳让她迅速转变成独当一面的监护室护士。
  
  2008年,刚到ICU病房时,紧张的工作节奏,照顾危重病人的压力让才毕业的她有些不知所措。经过ICU前期培训,认真听课,反复操作,加上被前辈的执着所感染,她渐渐明白:ICI病房的护士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勇敢与自信。
  
  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大多病情比较重,生活不能自理,随时可能出现危险。“你们的松懈就是对病人的残忍。”韩文军护士长的这句话一直鞭策着王琳阳。吸痰、翻身、叩背、做护理记录,王琳阳一刻不停,为病人刷牙、洗脸、梳头、伺候大小便……一天的辛苦和劳累常常让王琳阳的小腿出现浮肿。
  
  在ICU这个最“危险”的病房里,王琳阳却是病人心目中的“微笑天使”。胰腺癌患者顾老先生,疾病预后并不好,总是有气无力,眼神茫然。王琳阳经常主动和他聊天,老先生却无视她的存在,还冲着她发火。王琳阳仍主动接近,夸奖他的子女孝顺,讨论他的喜好。有一天,老先生终于拉着她的手说:“你的微笑感染了我,真诚,温暖,给我信心和希望。”
  
  【最爷们】“中尉”男护士急诊室内“挑大梁”
  
  在长海医院急诊科抢救室,一位俊朗帅气的小伙上特别引人注目,他是急诊科唯一的男性,年纪轻轻已是预备役连长、中尉衔职的护士王登台。
  
  两年前,王登台初到急诊抢救室,面对满身鲜血的急救患者,全身插满导管的危重病人,各种精密的抢救仪器,王登台感到畏惧、茫然,甚至怀疑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经反复思索,急诊科里的小女生们都坚持下来,自己是个男人,怎能退缩?在护士长及前辈的带教指导下,王登台学会沉着应对生命垂危的病人;面对各种复杂的仪器不再手忙脚乱,已能独立操作,并成长为小教员。
  
  长海医院急诊科最资深的年轻医生张德文告诉记者,急诊科抢救室是急诊中的急诊,最危险的病人随时会突然出现在这里,一旦有紧急情况,医生护士就要在最短时间内为病人诊断处理,考验技术也考验心态。
  
  遇到突发事件,王登台总是冲锋在前,“谁让咱是爷们儿”,一句话,彰显出男人的风度与气度。深夜,50多岁的王先生因脑出血而神志昏迷被送到急诊,脑外科医生检查发现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王登台立即为其建立静脉通道,抽血、监测心电图。20分钟后,病人突发面色紫绀,心律下降至50次,呼吸屏气。病情危重,时间紧迫,王登台来不及请麻醉医生抢救,当机立断给予气管插管,用简易呼吸机辅助其呼吸,不久,王先生面色转红润,神志清楚,又给予其呼吸机辅助呼吸。成功抢救之后,家属感激涕零。
  
  王登台说:“急诊科的护士就像是医院里的‘全能冠军’,病人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各科护士的知识与技术,注重求精、求高、求快、求准,才能及时、准确发现病情变化,以最快的速度挽救病人的生命。”
  
  【最烦恼】
  
  没时间谈恋爱,没时间管孩子
  
  夜班:晚上11点半到早晨8点,中班:下午四点到晚上11点半,每个人都会轮到翻班。上了一段时间中班,轮到夜班了,下班回家睡不着,颠倒过来也一样。
  
  记者在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了解到,有位女护士的老公是同院的医生,两个人都要上夜班和中班,家里的孩子根本管不了,只能托付给老人。
  
  下午3点半,早班7点半就上班的朱虹下班了,她要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回家复习功课——她正在利用业余时间读大专,每周二下午和周日白天都要上课。被问及有没有男朋友,这个1989年出生的年轻姑娘坦言:“我想有个男朋友啊!可是一没机会、二没时间。”
  
  市一医院急诊科李护士长告诉记者,科室里年近三十还没男朋友的护士有好几个,她很担心女孩儿们变成“剩斗士”。“从读护校到工作,接触的都是女孩子,圈子很小;平常上班又忙又累,回到家要休息,还要抽空读书,没时间谈恋爱;想着近水楼台给她们介绍男医生,但男医生读大学时就被抢光了。真的蛮困难!”她慨叹道。
  
  【最疲惫】慢性胃炎、颈椎病成了护士“职业病”
  
  护士照顾病人的任务艰巨,经年累月的繁重工作和不规律的生活作息,让她们患上职业病。在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急诊科,记者发现,女孩儿们一个个看上去面带倦容。由于病人多,每个护士白天要连续低头数个小时,为几百名病人扎针输液。记者在注射室看到,两名护士,四个家长,为两个儿童扎针,由于一个孩子比较胖,手腕上绑了橡皮筋也需要找半天,最后才找到静脉。“我从早上8点,到现在(下午2点)已经打了100多针了,她也一样。”一名护士转转头,扭扭脖子对记者说。她们多少都有点颈椎和腰椎疾病,就是因为整天低头扎针导致的。
  
  说到急诊科护士的“职业病”,女孩们七嘴八舌地聊开了——除了颈椎病、腰椎病外,还有慢性胃炎、手部皮肤干裂等。已经2点了,记者看到还有护士在值班室吃饭。“吃饭经常来不及,到了吃饭的点,经常有病人过来,只能先服务再吃饭啊!”护士韩萍无奈地说。
  
  很多女护士的包里常备有治疗胃痛的药物。记者和她们聊的时候,发现好几个女护士手部都有龟裂的症状,她们笑笑说:“我们的手可不美丽,因为每天要洗100多次手,多好的皮肤都会受伤。”原来,每给一名病人扎针输液后,护士都要用免冲洗手液洗手,洗手液里含有消毒用的酒精,任你再细嫩的皮肤,也经不起一天百多次的“摧残”。
  
  ◎护士心声
  
  上班苦一点不怕,就是希望病人和家属多理解我们
  
  对抢救室护士来说,委屈也是家常便饭——床位紧张、有的病人被排在外区,要大声嚷叫;预检时体温为38度,被告知未达到急诊要求、请看门诊,也要“骂山门”……“我们理解病人求医心切的心情,被讲几句也就算了,有什么委屈和护士长、小姐妹说一说,大家互相开解一下”,诸金兰说道,“我们都参加了医院的‘巴林特小组’,是专门缓解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心理压力的。”
  
  朱虹和她的同事平均每个月上十二三个中班、夜班,上班时间忙得脚不着地、下班了还得努力进修,非常辛苦。不过,朱虹说,“上班苦一点、多吊几个针我们不怕的,就是希望病人和家属多理解我们一些。”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一名体形娇小的护士更坦言,“我不怕忙,也不怕累,就是怕被打!”
  
  她们还提到了希望付出和回报能够成正比,急诊对医院来说是不盈利的科室,因此这里的护士虽然最累,但收入却不高。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