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保费“定额” 患者“被转院”
我国取消以药补医之后,医院又开始绞尽脑汁想办法赚钱,于是将念头打到了医保上。由于每个医院的每个患者医保都有定额,于是一个患脑出血的老人就这么被医院转来转去,两个个月竟然被转院四次。
73岁的脑出血病人姜先生在昏迷状态下,两个月内转院4次。家人被告知,这是由于单次住院医保费用有“定额”。几家医院住下来,他们发现,几乎所有住院医保病人都遭遇过频繁“被转院”的困扰。
记者了解到,这一现象背后,一边是医保中心为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医保基金不超支,制定限额“卡”住医院;另一边是医院为减少经济损失,想方设法打“擦边球”。在两者之间,医保患者的利益没能获得很好保证。
重病昏迷病人被迫两月转院4次
今年1月10日,姜女士73岁的老父亲突发脑出血,病情紧急。11日,家人将其送入城中一家三甲医院抢救。医生告知,由于病情太重无法手术,只能采取保守治疗。可是,老人只在医院住了14天,还没从昏迷中醒来,医院就催促办理出院手续。
姜女士被告知,由于她父亲是职工医保病人,单次住院的费用额度只有一万多元,一旦用完就要出院。
软磨硬泡了半个月,姜女士最终敌不过医院的催促,将昏迷中的老父转往一家部队医院。可是,十几天后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医保额度用完,医院要求出院。就这样,两个月之内,姜老先生“被转院”了4次。
在几家医院与病友一聊,姜女士发现,几乎所有医保病人都有同样遭遇:不是被要求出院,就是被要求“自费”。
姜女士说,每次不得不转院时,她都欲哭无泪:“每家医院床位都非常紧张,经常联系四、五家医院都找不到一张床。”由于父亲还在昏迷中,每次转院都要花钱叫120急救车接送,十分麻烦,而且频繁转院也加重了病情。“每次转院我妈都哭,说卖房子也要自费看病,不再让我爸受这个苦了。”
说归说,全家人都明白,如果没有医保,高昂的医疗费用很难承担。姜女士不明白为何要限定医保额度,“限制医院不就是限制病人吗?”
不该强迫危重病人转院,但医院也有苦衷
某三甲医院医保部门负责人向记者解释,病人被频繁要求转院,与医保中心采取的“定额结算”方式有关。病人单次住院,无论最终住院费用是多少,医保中心拨付给医院的费用是固定的,超支部分要由医院“埋单”。这个额度根据医院的等级、类别、服务量以及往年实际费用支出水平等划定,肿瘤专科医院最高,约1.9万元;三甲综合医院则在1.5万元左右。医院会再将额度在各科室进行二次分配,医疗费用高的科室如心脏科、血液科等高一些,皮肤科、妇产科等就分配得少。
由于医保定额有限,往往是费用高的患者收得越多,医院“超支”越严重。这位负责人举例说,如果一个病人花费了30万元手术费,医保可给病人“报销”80%即24万元,但医保中心只给医院拨付一万多元,超出部分均要医院自己消化。
“从各家医院情况来看,医保中心给的额度偏紧。”这位负责人说,几乎各家医院都会超支,一些大医院每年超支上千万元。虽然结算时医保中心会根据情况再给予一些“补偿”,但医院仍然要“贴”很大一部分。
不过,他也强调,医护人员不应该以此为理由,强迫没达到出院指征的病人出院。
医保中心:实施此办法是为控制医疗费用
南京市医保中心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定额结算只是医保中心与医院之间的结算方式,与患者和医院的结算无关。
他说,实施定额支付方式好处很多,最主要的是节约医保基金、控制医疗费用。一方面,这种支付方式可以制约患者浪费医保基金;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医院主动控制医疗费用,减少或杜绝“超支”。
但是,有关人士认为,这种支付方式有其弊端,医院、医保中心、患者三角关系不是很和谐。尤其这种结算办法把医务人员推到了与患者冲突的最前沿,增加了医患矛盾。一家医院康复科护士长向记者诉苦说,动员患者出院很难,对医护人员来说也是个“苦活”:“医院照护比家里好,很多病情早已稳定的患者不肯走;而更重的病号进不来,也不理解,我们夹在中间两头受气。”
姜女士也说,她曾亲眼看见一位患者家属因为医保额度的问题对医生大打出手。
医院方面不否认医保支付方式的积极意义,但强调,费用控制不完全以医院意志为转移。一家医院的心脏科主任举例说,器官移植手术几乎做一个亏一个,但供体难得,如果一段时间内供体较多,亏得再多也要做,“没有办法人为控制。”
“医院要更多人文关怀,努力控制医疗费用,但现在的医院要靠盈利生存,压力也很大。”一家三甲医院的副院长说,医保支付改革也是医改的重要部分,有关部门在设计制度时,应该考虑让支付方式更科学。
医院的负责人说出来的话永远都是为医院为自己着想,如果记者去采访患者,患者还说希望所有的费用都是医院支付呢,我们患者进医院如同进入皇宫,还有侍女伺候!因此,这种“被转院”现象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支付方式的问题,而是医院想赚钱吧了。只要医院以赚钱为目的,再科学的支付方式都输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