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奇仕“佝偻门”:高价产品更符合家长心理预期
该不该补的钙
广东省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报告已经证实了金奇仕产品原产地挪威的可信性,产品在进口时已经实现了预包装,只在国内进行外包装和中文标注。然而即便最终的产品质量检测符合标识,金奇仕也并非完全清白。被质疑后,金奇仕一直声称自己生产的并非药品、保健食品,而是用于日常膳食补充的普通食品,以胶囊形式生产“食品”本来就是目前食品市场监管中的一块灰色地带。最初申请“金奇仕”商标的是广州市生命阳光贸易有限公司越秀分公司,申请日期为2006年6月,2009年10月,“金奇仕”商标被变更转让给金奇仕(香港)营养品有限公司,该商标可以用于生产非医用胶囊、鱼肝油等产品。按照金奇仕的官方说法,香港公司的注册是为了方便进行离岸贸易。然而,也正是在2009年6月,新的《食品安全法》开始执行。
李可基对本刊记者说:“《食品安全法》执行后,经过两年的整顿,原先存在的现象就不那么合法了。金奇仕早年按食品来进口胶囊,这在当年的法律法规体系里有空档可钻,但现在广东省已经不允许以这种软胶囊作为食品来注册。”可以佐证的是国家《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把市场上所有食品进行了分类,并没有软胶囊这种食品形式,而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明胶也没有用于制作胶囊的剂量说明。按照《食品安全法》和《食品生产管理许可办法》的相关规定,即使是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包装上也需要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和“QS”标志,没有这两样标识不能出厂销售。至2011年6月,两年整顿期已过,显然,金奇仕的乳钙胶囊并非合法“食品”。“但是国家也没有法规规定此类胶囊不是食品。如果现在要兴办此类企业,在广东地区是不批准的,但在上海是允许的。我们国家这方面需要更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这类问题。”正是这个灰色地带给了金奇仕宣传误导消费者的可能:销售时它与OTC药品、保健食品放在一起,却并不需要遵守国家对OTC药品和保健食品的监管。金奇仕公司虽然承认“个别销售人员可能有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但是消费者很难取证获得法律上的支持。
事实上,国家对于OTC和保健食品字号的鱼肝油和钙剂都有着比较严格的量化控制。“OTC的剂量一般都比较大,保健食品的定量是在日均需要量的1/3~2/3,1/3避免起不到营养补充的作用,2/3则是怕补充多了,引起不良反应,相对比较安全。”李可基告诉本刊记者,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所提供的数值,婴儿6个月到1岁要补充钙摄入量300mg/日,1岁到4岁要补充钙摄入量600mg/日,金奇仕乳钙胶囊60mg的日摄取量为最低摄入量的1/5。显然,大多数家长在选购婴儿营养品时根本不了解60mg意味着什么。“明年国家会强制要求食品营养成分不仅要标含量,还要标出占日摄取标准量的百分比。”李可基说。
金奇仕乳钙胶囊含钙量虽低,但在李可基看来因为含量低而导致佝偻病也实属冤枉:“婴幼儿补钙一直存在误区,尤其是对6个月以下的孩子。婴儿在出生两周后开始补充维生素D是国际共识,而只要有母乳喝,或者是配方奶粉甚至普通乳制品,其中的钙含量就已足够,如果喝配方奶粉的话,甚至连维生素D都无需单独补充。”欧洲儿科胃肠肝病营养学会(ESPGHAN)公布的全球婴儿配方奶标准则显示,每1000毫升配方奶中应含330~940毫克钙。李可基曾经带着学生对北京城区218个家长进行调查,其中202人在给孩子补钙,147个宝宝4个月前就开始补钙,到6个月时,高达9成的宝宝在补钙,而多数是“遵从医嘱”。
家长“多多益善”的补钙思维背后是从本世纪初以来“全民缺钙”的普遍恐慌。按照现行的营养膳食指南,成年人的每日所需钙的标准量为800mg。“这个标准是以西方人为研究基础的,中国5000多年的农业文明,钙的摄入量通常只能保持在400mg~500mg。”我国人均钙剂补充量距离推荐量有40%~60%的差距,也正是这个数字推动了补钙市场的形成。中国人到底需要多少钙?上世纪90年代,专门针对国人进行的两项研究中证明中国人在钙日摄入量为350mg~450mg时能保证日常生活,在540mg时是满足需求的。“西方人在日摄入450mg时就会出现体内钙的不平衡。中国人自身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增强吸收、减少排泄来保证身体需要的钙。”李可基说。
“补钙热”背后是几十亿元的巨大市场推动,金奇仕这样高价进口产品的“效果”更符合家长们的心理预期。但是,2007年有36项研究(17项为临床试验)得出的综合结果是,补钙或正常膳食下的钙轻度缺乏均不影响儿童身高和体重的增长。李可基认为这种误区不仅来自市场,儿科医生本身也存在着认识误区:“我国把婴儿的日均钙摄入量定为300mg是考虑到有的孩子需要吃配方奶粉或者牛乳,牛乳中钙的吸收率不如母乳,事实上吃母乳摄入200mg钙就足以满足孩子的需要。有些儿科医生也存在误解,认为孩子每天会有100mg的钙缺口。”按照金奇仕相关负责人的说法,在与杭州多名消费者的沟通中,其中只有一个孩子可以被确诊为佝偻病。在吴洋描述的家长组织中最终被确诊的比例仍然很模糊:“我学生的孩子5个月大,也出现了晚上闹觉、出汗的现象,还有点枕秃。美国大夫说晚上闹觉是白天睡多了,出汗是盖得太多,枕秃则是枕头压的。但回到中国,大夫就说是佝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