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孕妇赴港产子引关注 “双非”让陆港“口水战”升级
2012年,内地孕妇赴港产子引发广泛关注,“双非”让陆港“口水战”升级。
穗港两地合办的“穗港及海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中心”主任梁秋莎在广州正在举行的“广州市‘三八’维权周”活动中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表示,其实“双非”家庭比普通家庭遇到的困难多,“双非”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受害者”。
“双非”儿童指在港出生、但父母均为内地人的儿童。近年来,有部分内地人通过“港澳自由行”赴港产子,导致香港出现医护欠缺、费用提高等问题。
据统计,2001年,全年的“双非”婴儿只有约600名;而到2011年,在香港出生的“双非”婴儿接近35000个,占了香港整体出生婴儿的40%左右。过去十年来,“双非”婴儿达到17万。随着“双非”儿童的成长,他们的生活、教育、身心健康等问题逐渐凸显。
梁秋莎同时是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的社工,十多年来,她穿梭在穗港两地,为穗港家庭处理感情问题和家庭问题。在她所处理的案例中,不少涉及“双非”儿童,其中部分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健康问题。在她看来,“双非”儿童的父母本意是为孩子好,但事与愿违,实则让孩子成了“受害者”。
“双非”儿童被贴上标签,受到异样眼光看待,这一点,已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如今,不少“双非”儿童已经到了读书的年龄。留在广州读书还是到香港读书,成了不少家庭的困扰。留在广州读书,需要支付高昂的择校费;到港读书就意味着孩子要离开父母,寄托在香港保良局等,成了“孤儿”。
梁秋莎举例,曾经有一位在广州做生意的吴先生,生意红火时,他的妻子到香港生了个孩子。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他的生意失败,无力支付孩子高额的择校费,只好把孩子送到香港读书,住进香港儿童之家。离开父母后,孩子在融入香港社会过程中出现困难,导致心理和行为都出现异常,与其他孩子常打架,后来甚至对父母怀恨在心。
她说:“父母的爱没有东西能替代。为了不让孩子成为‘孤儿’,有人继续交择校费,有人搬到深圳去住,让孩子每天往返于深港之间,成为跨境学童。”
跨境学童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在深圳,有逾万个跨境学童。每天一大早,当其他孩子还在熟睡中时,这些孩子已经背着重重的书包,开始“双城”走读生活,奔波在路途上,少则一个小时,多则两三个小时。路途中,小事故常发生,甚至险象环生,让父母牵肠挂肚。
据介绍,赴港产子的内地孕妇中,超过六成是生二胎,有的甚至是多胎。多个孩子都要照顾读书和生活,很难两全其美。需要区别对待时,容易让儿童心理不平衡。此外,平时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容易让儿童困惑不解。梁秋莎介绍,在一些普通家庭里,孩子的教育和择校费问题常成为不和谐的因素,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为什么那么多孕妇不顾千辛万苦和代价赴港生子?梁秋莎认为,其实源于一种误解,认为香港社会、教育、福利等都比内地好。但她说,随着内地的发展,特别是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飞速前进,香港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少。因此,在遇到种种困难后,有些“双非”父母已经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