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年医改成绩显著 民众看病放心不少

jswei69| 2012-02-22 14:52:46
阅读()

  记者从2月20日召开的2012年贵州省卫生工作会议上获悉:从2009年医改工作启动以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人民群众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卫生事业取得显著进步。

 

  首先是人民群众健康指标显著改善,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人均预期寿命是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三年来,我省围绕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3项主要因素——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狠抓妇幼保健工作,群众健康指标显著改善,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上报数据,我省人均预期寿命由2005年的68.42岁提高到2010年的73.45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73.5岁。妇幼保健主要指标与2008年相比均大幅改善,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从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下降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传染病发病率显著降低。按照抓重点疾病、抓重点人群、抓重点区域的总体思路,我省不断健全防治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措施,传染病发病率居全国第22位,较2008年下降了10位。甲肝、疟疾、新生儿破伤风、狂犬病、肺结核、伤寒副伤寒、乙脑、麻疹等8种重点传染病发病率全面下降。

 

  地氟病危害基本控制。我省曾经是全国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又称地氟病)流行情况最严重的省份。防控地氟病的主要手段是改良炉灶。到2010年底,我省累计完成改良炉灶398.65万户,占病区炉灶应改良户数的99.34%,提前一年并超额完成省部合作项目防治任务。

 

  其次是人民群众医药负担进一步减轻,“看病贵”问题初步缓解。

 

  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与2008年相比,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0元。农民就医费用自付比例从53.4%下降到43.2%,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2万元提高到5万元以上。从2010年起,将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纳入农村重大疾病保障试点范围,农民群众就医负担逐步减轻。

 

  基本药物价格明显下降。在国家确定的307种基本药物的基础上,我省累计遴选增补231种基本药物。对基本药物实行集中招标采购,招标采购价格与国家指导价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同时,将基本药物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报销比例高于非基本药物5至10%。

 

  再次是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看病难”问题有效改善。

 

  大力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省政府共计投入7.7亿元,新建了15483所村卫生室,加上中央财政支持和其他援建项目,全省实现了每个行政村都有国家标准化村卫生室的重大跨越。同时,改扩建86所县级医院、241所乡镇卫生院、6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推进省级龙头医院和市(州)骨干医院建设,部分医院改扩建项目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2011年,又启动了5家省级医疗机构在金阳新区建设项目工作,目前5家医疗机构的建设用地已经落实。

 

  抓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对口帮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订单定向免费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全科医生等项目。2009年底启动7600名在岗乡村医生三年全日制普通中专学历教育,2011年已全部完成理论教学,毕业后,我省具有中专学历的乡村医生将达90%以上。

 

  加强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大型医院巡查和医院等级评审,共评审认定“三甲”医院12所、“三乙”医院6所、“二甲”医院63所。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医院,全省80%的受援县医院通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

 

  此外,卫生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2009年起,我省以新农合信息化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建成并投入使用覆盖省、地、县、乡、村五级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75个县(市、区)上线运行,惠及2400万参合农民,农民群众在县、乡、村看病就可享受即时报补。2011年,初步建成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