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让捐献受阻 导致供体不足制约器官移植

cuteyy| 2012-02-14 21:42:07
阅读()

 “我身体不行的时候,你们一定把我的器官捐出去。”这是市民罗先生生前常对儿女说的一句话。9日,因复发脑出血,63岁的他永远闭上了双眼。去世后,他的肝脏让一名30岁的女性获得了新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让生命得到了延续。

  “一对眼角膜可让两至三人复明,肝脏和肾脏也可让两三个人重获生命!”罗先生的想法也深深影响了儿女。13日,他的女儿罗女士在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登记表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罗家的两代人,用这种行为来诠释着高尚,而生命的延续也将继续下去……

  自我省去年开展器官捐赠以来,罗先生并不是第一个捐献器官的志愿者,而是第九个,但罗女士却是首个愿意接受媒体采访的捐献者家属。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更多的人理解父亲抛弃旧俗的行为,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在去世后捐出自己的器官。”13日,在省红十字会的办公室里,罗女士平淡地对记者说。

  说起父亲,罗女士由衷自豪。“我父亲生前多次跟我和哥哥说人没了就没了,器官可惜了,捐献出来还能帮助别人。”一直以来,罗先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器官非常感兴趣,作为儿女,罗女士和哥哥非常支持父亲的想法。

  去年8月,罗先生突发脑出血,今年1月末再次复发,并陷入昏迷状态。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2月1日,罗女士与省红十字会取得了联系,并办理了相关手续。9日,当她的父亲闭上双眼时,医生对其进行了眼角膜、肝脏器官的移植摘取手术。“我想,父亲可以放心走了。”罗女士说,一位因药物性肝损伤导致肝衰竭已经昏迷4天的女性在吉大一院接受了肝脏移植手术,一个年轻的生命得到了延续。随后,罗先生的眼角膜则让两个眼病患者重见了光明。

  延伸阅读之一

  我省近百人登记器官捐赠: 共有9位捐献者 40余人获救助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50万名患者需要接受器官移植,但每年实施手术的仅约1万例,只有不到2%的人能有幸进行器官移植手术。

  “许多患者是在焦急和苦苦的等待中,离开这个世界的。”据省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率非常高,但器官供体不足,严重制约器官移植手术的顺利开展。为改变这种失衡的情况,2010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卫生部于在全国11个省(市)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在我省红十字会的积极争取下,去年7月,我省被纳入人体器官捐献试点省份,吉大一院、吉大二院、吉大中日联谊医院等4家医院获得器官移植手术资质。目前,已有近百人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

  在省红十字会和省卫生厅的密切合作下,移植医院的积极配合下,截至目前,9位捐献者完成了肝、肾、角膜的捐献,其中捐献肾脏14个,肝脏7个,角膜15个,成功挽救了21名重症患者,让20多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

  延伸阅读之二

  捐献者数量为什么这样少: 捐献器官很纠结 传统观念在作怪

  “在我们医院,每年约有1000人需要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吉大一院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办公室主任王海峰告诉记者,器官移植需求量非常大,该院因尿毒症等疾病等待肾移植的患者就有831个,等待肝移植的有30来人,想做眼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更是不计其数。而和如此多的患者数量相比,人体器官捐献者的数量远远不够。

  在“入土为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几千年的传统观念面前,国人都希望死后留全尸,所以捐献器官需要面对很多纠结。

  其实,在国外进行器官捐献登记是很平常的事,但在我国,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短时间内一些旧观念还很难扭转,目前只能通过坚持不懈地宣传,让人们逐渐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

  为转变人们的认识,让潜在的群体能够成功捐献,省红十字会建立了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在遇到生命垂危的患者时,7名协调员通过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促成对方实现无偿捐献器官之举。

  延伸阅读之三

  器官移植配型难移植时间要求严

  除了捐献者数量少的情况,器官移植配型难也成为一大阻碍。王海峰说,器官移植对捐献者的自身情况要求非常高,“首先其年龄要小于65岁,无传染性疾病,全身无感染症状,无恶性肿瘤。”再加上血型的限制,寻找合适的器官进行移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另外,王海峰说,目前国内器官捐献的手续也比较繁杂,无形中加大了捐献的难度。“之前有一名患者,条件非常符合捐献,配型也合适,但最后差一个家属的签字,这边捐献者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非常遗憾。”他说,器官捐献需要配偶、成年子女、父母以书面形式表示同意,一些家庭里亲属之间的意见不一致,为捐献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据悉,目前国内器官捐献,都是等待心脏停止跳动后才进行移植。肝脏移植要在半个小时内完成,肾脏要在1个小时内完成,移植手术时间要求非常严格。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