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称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健康隐患大
贫困地区学龄儿童的生活条件怎么样?调研发现,卫生习惯不良和营养搭配不合理是贫困地区学龄儿童身体健康的两大隐忧,乡镇中心小学学龄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
在饮食卫生方面,贫困县学龄儿童在食用不干净的食物而致病、饮用生水、洗手习惯不良上都超过半数,有两成以上儿童出现饮水中毒情况,刚刚对外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2015年《教育蓝皮书》)指出,卫生习惯不良和营养搭配不合理是贫困地区学龄儿童身体健康的两大隐忧,乡镇中心小学学龄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贫困地区村小、教学点学龄儿童的基本在校生活条件保障不足,其教育资源分配与乡镇中心校相比差距悬殊。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2014年对20个省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统计数据显示,除了卫生问题,在营养搭配方面,贫困县近两成小学生每周只能吃到一次肉,还有一成的学生几乎很长时间才能吃到一次肉,且学生们能吃到的食物结构单一,这是其生长发育比大城市儿童迟缓的重要原因。
专题调研发现,贫困县农村学校的寄宿生比例远高于城市小学,超过60%的农村学校寄宿生人数在50-300之间,其中留守儿童比例占到56.3%。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对贫困县乡镇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及省会城市小学的学生心理健康对比评估显示,农村中心校的学生在依赖(59.8%)、嫉妒(29.1%)、自卑(45.7%)、孤僻(47%)等多种性格问题中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类型的学校;村小/教学点的学生“缺乏自信”的情绪问题明显高于其他两类型校的学生,但精神压力明显要小。
在行为问题上,村小/教学点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比例最高,农村中心校学生离家出走、逃学、偷窃、说谎等比例则远远高于其他两种类型学校的学生。这些数据表明,乡镇中心小学学生由于离家远,有些是寄宿制,心理问题突出。
研究人员对三类学校食宿、医疗、安全等的硬件设施配备情况对比发现,贫困县村小/教学点能为学生提供的食宿、医疗、卫生、安全等生活设施相当匮乏,这些生活设施提供的服务质量与省城小学相比非常低下。86.67%的乡镇中心校学校有低龄寄宿生,但中心校设有食堂的比例约为八成,其中一半的学校急缺食堂清洁、卫生设备;三分之一的村小/教学点有低龄寄宿生,但设有食堂的约为六成,其中超过两成的学校也急缺食堂清洁、卫生设备。
被调查的贫困县小学仅半数有直饮水设备,其中村小/教学点有七成的学校没有开水供应;乡镇中心校中只有四成的学校有浴室,有浴室的学校中不到六成可以为学生们供应热水。贫困县小学的厕所卫生条件亟待改善,其中反映“厕所卫生条件差”最多的也是村小、教学点。
调查发现,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现象依然严重;贫困县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水平远低于省城小学教师的水平;约三分之一的村小、教学点未能开设音体美课程、综合实践和地方课程,科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率只达到一半左右。
《教育蓝皮书》指出,改善贫困地区低龄寄宿儿童的在校生活条件是保障其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当前急需建立贫困地区学龄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保障体系,促进向农村小规模学校倾斜的经费保障机制真正落实,提升软性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以真正实现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平等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
相关新闻阅读:报告称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情况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