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关键 支持社会办医
近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教授在两会期间介绍,今年截至3月4日,公民身后器官已有381例捐献。他说,建立一个纯洁阳光、充满人道主义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推动器官移植合法透明,是深藏他内心的中国梦。
谈器官移植:每年只能做一万台手术
网上流传一组数据,中国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每年大概有150万人,但只有约1万人能够做手术。
黄洁夫听此数据,严肃地对本报记者说:“你们一定要帮我向读者解释,供需比例根本不是1:150,现在移植医院等待移植比例是1:2。”黄洁夫说,150万这个数字,其实是这样构成的:100万病人需要肾透析,50万肝功能、心功能、肺功能衰竭,但其中有很多病是器官移植手术适应不了的,比如晚期肝癌、免疫性肾病等。排除这些部分后,真正有移植指征的只有30万人,而这30万人中又有很多人因为经济原因被挡在了门外。
目前拥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有169家。“每年的医疗服务能力只能做1万台器官移植手术。”他强调,最新的数据显示,全国目前约有2.2万人在等待器官移植。从今年的数据来看,截至3月4日,已有公民身后器官381例捐献,其中大器官937个。“今年我们可以完成1万~1.2万器官移植手术,所以供需比例是1:2。”
即便是1:2的供需比例,仍然是巨大不足。黄洁夫认为,现在要做的,是建立阳光透明的捐献体系,使人民大众都能享受移植医疗服务。“希望像发达国家一样,器官移植可以纳入医保中,让所有需移植救治的病人都能真正获得救治。”
谈医疗改革:让基层医生感到职业幸福感
聚焦在黄洁夫身上的焦点,除了器官移植,便是从未平息争论的医改。
黄洁夫坦承,过去医改往往政策主导,忽视市场的调节力量,问题层出不穷,摁下葫芦浮起瓢。“过去总是集中在钱和物,很少集中在人身上。其实人是最关键的。”医改未来会把医院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鼓励多点执业,使医疗人才可以成为自由流动的市场资源。
他指出,医改应该强基层,现在医疗资源大医院垄断不利于改革,难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我们应该多关注基层医生,在社区能感到职业的幸福感。”
他以全科医师的培养举例:“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全科医师,现有政策都是有利于专科医生的。专业医生没有办法了才去做全科医师,全科医生好像是次等人才。其实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正是这些全科医师。”
黄洁夫说,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政府财政补贴等措施并不能破除“以药养医”的顽疾。
在黄洁夫看来,国家其实对医疗卫生投入不少,从2005年的8000多亿到如今的3.1万亿,“你不能老说政府不给钱,如果体制不变,医改很难走出困境。”他十分推崇我国台湾地区的医改路径。1995年开始,台湾地方政府以发展社会保险来替代政府出资办公立医院,目前差不多70%都是民营医院。“台湾地区的经验对我们很有借鉴,多点执业、社会办医是公立医院改革关键。政府对这些公益性事业不能大包大揽。”
相关新闻阅读:利益固化前路艰辛,今年医改还有这些“山丘”要翻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