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牌”洋奶粉欺瞒消费者 花钱就能贴牌
国内奶粉品牌众多,其中洋品牌也是花样翻新,其实很多“洋品牌”是假的,都是“贴牌”的,因为国内消费者认洋奶粉,为了好销、挣钱,欺瞒消费者。
本来,贴牌生产是通过分工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下一种正常的分工模式。我国不少外贸企业在刚起家时就以成本优势获得国外品牌授权而成为代工厂,“中国制造”以物美价廉销往全球。
然而,贴牌洋奶粉却让这一分工模式完全变了味:在国外注册商标和品牌并不违规,但借“品牌运作”换上一张洋脸,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和销售市场却都在国内,通过刻意虚假宣传“原装进口”、“100%国外奶源”来欺瞒消费者,如此“挂羊头卖狗肉”实在太不应该!
国产奶粉能借助贴牌生产、虚假宣传摇身一变而成为洋奶粉,与监管不力有关系。奶粉生产环节多、奶源多元化,一些“贴牌”奶粉经常变换品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加大了监管难度。
进一步讲,贴牌洋奶粉乔装后在国内广受欢迎,更多地与国产奶粉质量让人难放心甚至信用崩塌有关。近年来,国产奶制品掺杂使假花样频出,消费者信心大减,在事关下一代生命健康的奶粉问题上,中国父母们步步惊心,即使花高价钱,也要让孩子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不管是名牌、杂牌或不是牌子的“洋奶粉”,都成了香饽饽。消费者的推崇让洋奶粉价格不断攀升,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高额利润让不少国产奶粉选择沾“洋”品牌来分一杯羹。
贴牌“洋奶粉”大行其道,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健康和权益,受伤害的还有人们对整个奶粉市场的信心。堵住监管漏洞,加强对进口奶粉品牌监管,清理奶粉中的“假洋鬼子”是当务之急。这需要从根本上消除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恢复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品牌、奶粉质量监管体系的信心,否则,类似贴牌生产的假洋奶粉不仅难以根治,而且可能愈演愈烈。
事实上,消费者关心的不是洋奶粉品牌如何,也不是贴牌洋奶粉的运营模式,而是奶粉的质量,对国产奶粉最大的焦虑也源于奶粉质量。最近,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部分奶制品企业也在努力改进国产奶粉形象。然而,仅靠公布一些抽查数据、打包票来佐证国产奶粉让人放心,喊破嗓子恐怕也难有成效。
不妨看看家电行业的例子。曾经,消费者在购置家电时也首选国外大品牌。后来,由于监管力度大,企业走“正道”,家电自主品牌用事实证明自己的产品也能信得过、靠得住,不仅在国内市场稳居前列,还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国产奶粉必须从原材料到加工各个环节严格把关,通过行业自律提升产品质量,稳步打造国产奶粉的质量品牌,才能给老百姓消费信心和底气,从根本上堵住“贴牌”洋奶粉的市场空间。
现代社会,国人道德崩溃的边缘,什么都干得出来。为了钱,将全部是国产的奶粉贴上洋品牌销售,欺瞒消费者,挣昧良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