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中毒研究生身亡 中毒病因引猜想

小蕊| 2013-04-08 17:07:11
阅读()

    复旦大学研究生中毒事件引热议,同时让人联想到十六年前清华女高材生朱令被下铊毒的事件,令人痛心。而这样的校园悲剧何时才能休止?日前,复旦大学研究生中毒身亡,其中毒病因引猜想和热议,到底复旦研究生中的是什么毒呢?

 

 

  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4月15日因中毒不治身亡的消息,引起极大关注。这起被怀疑是舍友加害的恶性投毒事件,让很多人想起当年清华才子朱令铊中毒的悲惨遭遇。

 

  虽然境遇相似,但是这次肯定不是铊中毒所致。受害人4月1日晨在宿舍饮水机喝水觉出怪味,1小时后开始出现恶心呕吐,中午出现寒颤,体温升高至39.7摄氏度,腹部隐隐作痛。从医院给予输血浆、凝血因子和人工肝治疗的救治措施看,黄洋是发生了急性肝损害。究竟何种毒物会致受害人于死地呢?复旦硕士中毒病因为何呢?

 

  现在,化学品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据不完全统计,每天有20余种新的化学物质进入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其中有60多万种化学品实现了成规模的商业生产领域,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各种不同的毒性效应。因此,在各种意外中毒事件中,尤其是蓄意投毒行为,由于医疗机构毒物检测手段的匮乏,给病因学判定带来极大的困难。

 

  不同的化学物质其毒性效应不尽相同。就能够导致肝脏损害的化学物质而言,涉及到卤代烃类(如有人猜想的投毒物为四氯化碳)、药物类、金属和类金属、农药、有毒动植物等为数众多的类别。临床上曾经有过误服卤代烃-三氯甲烷、三氯丙烷导致急性肝坏死进而致人死亡的病例,与本起中毒事件受害者的临床转归极为相似;但是该起中毒事件在饮水中投入卤代烃类毒物的可能性很小,理由是该类物质属于脂溶性,不溶于水,在物理性状上能被人一眼看穿,同样的道理,四氯化碳的嫌疑也能排除掉。

 

  有网友称犯罪嫌疑人所投毒物为四氧嘧啶,该物质通常用于制作动物的糖尿病研究模型,虽然具有水溶性和一定的肝毒性,但是其主要的毒性效应还不属于典型的肝脏毒物。至于被怀疑的N-二甲基亚硝胺,由于同时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特征,能够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其急性毒性试验为高毒物质,经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为典型的肝脏毒物,以此比对,能够解释患者中毒的临床表现。

 

  在医学实践中,一种毒物因接触剂量、接触方式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中毒表现特征;不同的毒物也能导致极为相似的中毒临床表现,这是中毒医学病因学诊断的难点之一。无论是何种毒物导致这一悲剧,就临床救治现状而言,是没有特效解毒剂可供应用。早期诊断、争取以洗胃的方式早期清除毒物,以合理的方式及早进行血液净化,是改善中毒者预后的关键救治环节。一旦致死剂量的毒物进入人体并显现毒性效应,基于剂量-效应关系的普遍规律,现代医学也回天乏术。

 

    微微健康网:复旦研究生因室友饮水机投毒导致不治身亡,但中毒病因至今未明,因此引发各界猜想。不过具体中毒病因还需进一步调查才可得知。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