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症”精神病还是没病?

linji| 2013-03-27 15:23:06
阅读()

  有没有这么一种感觉:明明觉得自己有病,到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什么病,故医生判断无病。你属于这么一群人吗?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在医生们眼中,这群人明明没有病,偏说自己有病,出入多个科室,一次次做着各种检查,尽管检查结果无异样,但仍不惜花费到不同医院进行同样检查,只为了证明自己有病。此前,中国疾控和卫生部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是“精神因素”导致阴性艾滋病(“恐艾症”)。

 

  “恐艾症”疑似菌群感染所致

 

  第三军医大等单位联合调查心理因素非致病主因

 

  在医生们眼中,这群人明明没有病,偏说自己有病,出入多个科室,一次次做着各种检查,尽管检查结果无异样,但仍不惜花费到不同医院进行同样检查,只为了证明自己有病。此前,中国疾控和卫生部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是“精神因素”导致阴性艾滋病(“恐艾症”)。

 

  但是,经过第三军医大军事预防医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和西南医院呼吸内科等单位的联合调查,确定这个群体并非“无病找病”或“无病呻吟”,不是被盖棺定论的“精神病”。通过对逾200名“患者”检测,初步疑似为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高危性行为是暴露因素之一。

 

  焦点

 

  “恐艾症”是“精神病”吗?

 

  心理因素不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调查组由14名专家组成。负责人表示,此次调查的主要结论即推翻了“精神病”论。

 

  此调查对象包括174例网络患者和52例现场观察。一方面,该群体有明显的共同症状,如舌苔白厚、皮肤干燥、关节弹响、淋巴结区域反复肿胀感等,同时,就医学检测结果来说也证明多数人身体机能“确实有问题”,被调查人群中,包括CD4(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偏低、伽马干扰素抗体阳性、PPD(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者等都占有一定比例。

 

  同时,就“患者”的分布特点来说,其年龄跨度大,以中、青年男性为主,且涉及不同职业,既有在职工作人员,也有高校学生,这明显与我国心理障碍人群特征不符,后者主要以女性、老年人群为主,且病因多为社会压力所致。

 

  “心理问题肯定存在,但另一方面,这种疾病本身也会导致神经系统的紊乱,加重焦虑感。”调查组负责人表示,如果仅用心理因素来解释,显然还不够客观。他介绍,此次调查涉及的“患者”大多数存在高危性行为,因为身体不适而怀疑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进而反复开展临床就诊和检测,整个过程中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再加上此类患者的急性期“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类似,稳定期主诉症状与常规临床检测结果相背离,因此临床医生容易将此现象推论为心理影响所致。

 

  “恐艾症”到底是什么病?

 

  元凶或与非结核分枝杆菌有关

 

  调查组负责人表示,经过分析,目前在世界范围,与类艾滋病综合征“患者”相似的疾病有两种,对比此次调查人群的各种特征后,排除了其中一种的可能,将元凶初步锁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通过大量呼吸道吸入、破损皮肤接触、细菌移生并同时伴人体免疫力低下等原因而感染、发病的细菌。

 

  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患者”的病程和症状可以分为急性期和稳定期,在急性期,多出现低热、腹痛、淋巴结节、皮肤结节等症状;而在稳定期,则会出现舌苔白厚、慢性咽喉炎、骨痛、关节弹响、排气等。这与感染了非结核分枝杆菌者的常见症状相似度较高。

 

  另一方面,感染该菌者易常见的结节化病变、淋巴管阻塞、疼痛及神经症状、发疹性脓疱病、腹泻等都与调查“患者”不谋而合。在对比的14项指征中,被调查者有5项与该菌感染者存在共同的分布特点,其中,75.00%的调查者PPD呈强阳性,这正是存在分枝杆菌感染可能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由于该菌种的高抵抗力和耐药性,症状易于慢性化和反复,“这绝不是巧合”,但因并非与非结核杆菌的指标完全匹配,调查组认为,初步确定“患者”是感染了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接近的细菌或“菌群”。但调查组坦言,鉴于病例数量较少、相关检测技术有限、患者多为自述症状等局限,这一结论有待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予以分析。

 

  为什么多次检查未能发现?

 

  细菌变异快临床检测“不赶趟”

 

  “现有的医学常规检测中并不包括这种菌相关的检测指标,导致常规检测结果没异常。该负责人举例说,自己曾带一名骨关节病变严重且疼痛的“患者”前往相关科室找专家问诊,该患者正是PPD检测结果呈强阳性者之一,但该专家见患者能自行走路,并不以为然。

 

  部分患者甚至到俄罗斯、美国也未查出明确病因,原因何在?“因为细菌性感染很重的话,医生一看就知道是病,但这群人是变异后的细菌感染所致,症状缓慢且并不严重。像鼠疫,以前症状是出血、高烧、淋巴结节,但现在发生的个案,患者就是感冒,没过多久就死了,当时医生觉得不可能,查完后才知道是鼠疫。”调查组负责人表示,抗生素药物的使用过多会使细菌原有症状“弱化”或“改头换面”,这也给检测和确诊带来了一定难度。

 

  “结核病就是分枝杆菌感染,原来两个月才能培养出来,现在一周就可以培养出一堆,细菌的变化速度也很快。非结核分枝杆菌也是如此。”负责人举例说明。但专家组表示,非结核分枝杆菌并非新型细菌或强致病菌。近年来,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流行在世界范围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南亚地区更为突出。除医源性感染外,职业暴露(渔业、农业)也有疫情暴发。

 

  “患者”群体很庞大么?

 

  暴露出来的病人只是冰山一角

 

  “不要光看已经知道自己‘有病’的这些人,还有很多人在医院里进进出出,不知道是哪里出的问题。”调查组负责人表示,现在暴露的这些病人只是冰山一角。台湾之前出现的类艾滋病开始说是心理问题,但后来发现不是,因此深入调查是有意义的。

 

  他还表示,目前还不能确定这种细菌感染是否会在人际间传播,“因为目前都是以患者回顾性的口述为主,一旦提到把家属带来,或者把高危性行为者带来,或者我们提出去家里看看,给‘同样感染’的老婆、孩子采样,但都没能成功。一方面,部分‘患者’认为这是个人隐私,提供的信息也不尽准确;另一方面,有的患者已经感染多年,属于后期感染,采样已经没意义。只有早期病人才能采到有效的东西。”

 

  调查组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的研究还有很多困难,“我们想再确认,但一方面,要做动物试验这不是我们的长处,还得付出很多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测出可能是某一种菌,那么就要对菌序列进行测定,并和现在的条件致病菌进行比对。测定一种菌就需几万元,而且时间很长。”不过他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调查报告,“恐艾症”非心理因素所致,或为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虽然有时可能搞不清感染了什么致病微生物,但身体有没有病,医生还是搞得明白的。但是“恐艾症”终究是与人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放松心情,保持愉快自信的情绪。同时在治疗“恐艾症”时,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不可盲目听从非专业人士的建议,进行盲目的治疗,那样只会加重病情,延误病情治疗时间。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