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防辐射服是否必要引争议 电视实验遭受质疑
难道是志愿者购买的防辐射服没有屏蔽作用?
杨新村解释说,并非如此。防辐射孕妇服本身织有一张金属网,覆盖在离子球玻璃表面,就像一整块电极板,使玻璃球内放电增强,从而抬高了球表面对地电位,增强了周围空间电场。所以,荧光灯不是点不亮,而是会更亮。
记者实验遭电击
在实验中,记者不小心触碰到罩在离子球表面的防辐射孕妇服,感到指尖瞬间被电击。孕妇防辐射服居然带电?
杨新村提醒记者:“千万不要去触摸罩着离子球的孕妇服。因为大面积孕妇服会集可观的放电电流,用手触碰会导致电流瞬间流过身体,造成放电痛感和明显的劈啪放电声。”
那么,央视节目出现了什么问题?专家继续用实验揭示了其中原因。
杨新村拿出一根金属导线,指导记者将导线一头连在窗台的金属防护栏上,另一头则去碰触罩在离子球上的孕妇防辐射服。
“刺啦——”记者手中的导线刚刚碰上防辐射服,衣服表面就擦出一长串的火花,又吓了记者一跳。这时,杨教授手中的荧光灯管立即熄灭。当记者把手中的接线拿开时,荧光灯管再度发光。
杨新村解释说,导线起到了接地的作用。由此可推断,央视节目中孕妇防辐射服可通过桌子等物品接地。“由于离子球表面的接地,外部电场降低从而使荧光灯管熄灭。因此,并不是孕妇服在起所谓的防辐射屏蔽作用。”
随后,专家又向记者展示,不管用任何方法,只要使离子球的表面接地,都可使荧光灯管熄灭。例如,在实验中,记者按照要求将一只手按在玻璃球表面,荧光灯管照样熄灭。专家解释说,这是让离子球表面通过人体接地,因为人体是低电阻的,可视为将接触点局部接地而释放了其表面电荷。
“这是典型的眼见为虚!”演示的最后,杨新村指出,在没有区分离子球周围到底存在的是低频电场、磁场还是射频电磁场的情况下,仅凭日光灯管发光与否的“直观事实”用来证明防辐射服的“防辐射”效果,既不科学也不严谨,这种“科普设计”将会误导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