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价格下降约15% 供求失衡致暴涨暴跌
魏志阳 摄 供求失衡导致“周期性”暴涨暴跌 升级产业链可防“旧病复发” 一度直逼肉价的大白菜价格终于“退烧”。据农业部市场监测数据,6月4日全国批发市场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均价为3.07元/公斤,较5月初下降约15%。其中大白菜位居价格跌幅前五名,国内均价比6月1日下跌8.9%。 菜价“周期性”暴涨暴跌为何频频上演?专家认为,种植一拥而上和供求关系失衡,是菜价大幅波动、损害供需双方的主因。稳定菜价不应“管涨不管跌”,优化产业链应成为长效手段。 疯涨白菜“退烧” 半年前曾“伤农” 6月4日,记者在上海张桥、周浦等农贸市场看到,此前上海市场大白菜价格一度高达4元/公斤,目前大白菜批发价已降至2元—2.8元/公斤。 据上海市价格监测与成本调查队数据,4日沪上蔬菜批发价格均告回落,大白菜农贸市场均价为3.16元/公斤,较1日下降6%。 尽管上海的大白菜价格在全国处于高位,但是此轮菜价下跌已是全国普遍的现象。据商务部数据,今年以来,国内大白菜批发均价一度从0.84元/公斤上涨至2.2元/公斤高位,较去年同期涨幅超过100%。但最新数据显示,国内批发均价已回落至2.0元/公斤以下。 仅仅半年前,“菜贱伤农”还曾引发社会关注:北京、山东等地创下不足0.1元/公斤的超低采购价;年初上海也曾有慈善组织收购大白菜,通过“免费送市民”缓解滞销。 记者调查发现,大白菜的“过山车”走势并非个例。比如,大蒜批发价从2009年年初的每公斤2元至3元突破10元大关,去年一度又跌回原价。 “周期性”涨跌背后是供求失衡 “疯狂的白菜”价格为何暴涨暴跌?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明均认为,白菜、大蒜等大宗农产品频频“暴涨暴跌”,背后的菜价“蛛网效应”值得反思,即当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时,蔬菜因供求变化会出现周期性波动。 比如,因前季遭遇跌价、减产及外部因素,2010年大白菜价格大涨。随后主要产区种植量及储量大增。2011年,这一“大路菜”在多地陷入价跌滞销困境,又影响农户“看价栽种”的种植意愿。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权衡认为,蔬菜产销链条存在滞后性,使得当季价格影响下季产量。如果前一季菜价过低,将降低种植面积和产量,对下一季菜形成涨价压力。 “价格贵时大家一拥而上,销量不好种的人就少,这几年成了一种循环。”梅祖平说,不少经销商已与农户签约,无论时价如何都会全盘收购。“如果不参与炒作,涨跌过程对经销商的影响并不大。” 高风险、波动大:蔬菜产业链需升级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认为,菜价“周期性”涨跌不是正常现象。减产涨价和增产跌价过程中,种菜总收入增加有限。要实现菜价平稳运行,需避免种植者承担完全风险。 陈明均表示,有关部门应警惕菜价大涨后种植过剩、大跌后又供给短缺。 据了解,相关部门及地方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平抑菜价。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价格政策促进蔬菜生产流通的通知精神,各地应采用价格调节基金支持蔬菜生产流通,支持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基金总额的30%。上海市已推出淡季蔬菜成本价格保险,将由财政提供保费专项补贴支持。 也有专家认为,蔬菜行业单体种植多、定价权较弱、组织化程度低是“看价栽种”的根源。齐晓斋认为,新型合作社能够调节分工、平衡储备,可通过建立市内直销、对接供需信息稳定售价。业内人士表示,稳定菜价根本上仍需提升组织化程度,否则“菜价风波”仍可能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