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轮番暴涨暴跌 过山车现象何时休
农产品频频陷入暴涨暴跌怪圈,过山车行情令人心惊肉跳。CFP供图 在“疯狂的白菜”终于“退烧”之际,仿佛一夜之间,“蒜你狠”卷土重来,部分地区零售价已达到8元/斤,鸡蛋价格近期也开始飙升,从3.5元/斤一跃至5元/斤甚至更高,变身“火箭蛋”。同时,猪价跌破盈亏均衡线,养殖户开始亏损。 从“豆你玩”、“糖高宗”到“蒜你狠”、“向钱葱”……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如击鼓传花般地上演,且其频率与幅度正呈扩大之势,对农户和农业造成的伤害也在加剧。如何走出这一怪圈,做到既不“菜贱伤农”又不“菜贵伤民”,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农产品暴涨暴跌上演“接力赛” 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目前国内农产品市场波动幅度过大、过于频繁,对农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最终也不利于农业生产。 近期,一度直逼肉价的大白菜价格终于“退烧”。据农业部市场监测数据,6月4日全国批发市场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均价为3.07元/公斤,较5月初下降约15%。其中大白菜位居价格跌幅前五名,国内均价比6月1日下跌8.9%。 但同时鸡蛋等农产品开始抢过“接力棒”。广州市物价局价格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上周槎头蛋品批发市场的鸡蛋批发价升至9.2元/公斤左右,较半个月前上涨了逾两成。 广州力尔胜禽蛋有限公司总经理连南辉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从去年9月到目前,不足一年的时间,鸡蛋零售价从11.5元/公斤一度跌至今年2-3月份的最低价6.4元/公斤,从5月份开始又涨至目前的10.2/公斤,整个过程犹如坐上过山车。 与此同时,“蒜你狠”有卷土重来之势。据新华社报道,在“中国大蒜之乡”的山东金乡南店子大蒜现货交易市场,一位大蒜经纪人说,5月中旬大蒜上市之初,价格低于3元/公斤,但是到了6月初,品质较好的大蒜已经飙升至8.5元/公斤,短短十几天价格涨了近3倍。而在大蒜销地,哈尔滨市5月30日的大蒜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0元,较一周之前上涨70.65%。 在蛋价和蒜价准备狂欢之际,猪价不免有些“黯然神伤”。令养殖户忧心忡忡的是,近期生猪价格持续走低不断吞噬利润空间。与1月末约18元/公斤的高价位相比,部分地区5月份生猪价格跌破14元/公斤,养猪户直呼“赔不起”。据商务部监测,5月中旬以来猪价降幅加大,在仔猪价格持续下降、玉米价格持续上涨的双重挤压下,猪粮比价继续下滑,降至5.78∶1。 “农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们的价格会有一定的波动性,与工业品不同,农产品生产有一定周期,而且受到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还有保鲜的需求,不能存放太长时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称。 “去年下半年鸡蛋行情好,养殖户加大了母鸡量,但是没想到今年形势大变,价格持续下跌,不少养殖户不得不杀掉部分母鸡,损失很惨重。”连南辉说。 分析 受困于“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频频陷入暴涨暴跌怪圈,其过山车行情让不少业内人士都心惊肉跳。其模式无外乎是:“供不应求—价格大涨—大量种植—供过于求—价格大跌”。“顽疾”症结究竟在哪? 今年上半年,白菜“疯狂了一把”,一棵白菜一度贵过一斤猪肉,引发不少消费者的关注和忧虑。孰知仅仅半年前,“菜贱伤农”还曾引发社会关注:北京、山东等地创下不足0.1元/公斤的超低采购价。 大白菜的“过山车”走势并非个例,大蒜则更为典型。比如,大蒜批发价从2009年年初的每公斤2元至3元突破10元大关,去年一度又跌回原价。此外,2010年,山东、安徽等地上演“芹菜伤农”。收购价曾不足每公斤0.2元的普通芹菜,不久前回到每公斤5元至6元的零售高位。 “农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从表面上来看是受供求关系决定。”李国祥说。2009年至2010年大蒜价格暴涨之后出现快速回落,2011年全年大蒜价格行情持续低迷,不少蒜农因此减少了种植面积,导致今年大蒜总量下降,市场供应不足,从而推高了价格。 农产品生产受气候因素影响大的特性,也加剧了供求关系紧张。今年春季气温较低,对大蒜生长造成影响,山东等大蒜产区产量明显减少,预计下降25%左右。 此外,季节性因素也是影响农产品均衡稳定供应的一个难题。仍以大蒜为例,目前市场销售的大蒜基本上是去年库存大蒜,现已接近销售尾声,新蒜正值收获期,大蒜市场处于青黄不接的交替期。 但李国祥认为,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我国的农业仍以分散的小生产为主,面对巨大的市场,农户缺少有效的指令,很多时候不知道是该加大生产还是减少生产,往往是根据价格信号走。价格涨了扩大生产,跌了就减少。从而造成农产品价格波动。” 在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教授看来,目前中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传统的供求关系,背后受到资本力量、投机力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农产品本来是用来吃的,但一旦跟房子一样成了被炒作的对象,价格就会偏离正常。”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我国的农业仍以分散的小生产为主,面对巨大的市场,农户缺少有效的指令。 应对 宜壮大市场 中间组织力量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认为,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信息监测主要针对价格,但对种植、产量情况基本处于监测空白。 “对于农产品,我们的政府调控方式亟待转变,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调控政策滞后,跟不上市场变化。往往是,价格高了,鼓励生产;跌了,要求农民减少生产。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往往会加剧下一期的波动。”王先庆指出。 一些地方调控手段过于简单,过高时抑制价格、过低时临时援助,难以真正治本,还常常因释放出错误的价格信号,造成更大幅度的价格波动。“有时相关部门的调控信息迟,反而加剧了猪肉市场波动。”山东滨州一位养猪20余年的养殖户说。 “我建议政府要出面搞好产销对接工作,从宏观方面搞好规划,把产销区衔接起来,而不能像过去一样只管生产,而不管销区情况。产销区对接起来,产区就有了对应市场,生产起来就心中有数。就算出现波动,也能保证基本平衡,不足部分还可从其他产区调剂。”李国祥表示。 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一直饱受诟病,被认为是吞噬了菜价的大部分利润。王先庆对此则不认同,他认为,从源头到零售,流通领域并没有获得高额利润,中间环节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是流通商和零售商税费负担过重。“摊贩进入菜市场每个月要交300-400元的税费,另外还要交铺面租金,这样菜价能不高吗?只有减少他们的税费,才能真正把菜价降下来。”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认为,打破“农民卖贱”、“市民买贵”怪圈,政府必须要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方面做大量工作,加强流通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起全国性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整个市场需求量与供给量的相对平衡。 “行政与市场永远是脱节的,我建议政府加大对市场中间组织的扶持力度,比如农民生产合作社,有利于应对市场风险。”王先庆表示。 多位专家指出,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全国农产品总供求已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出现如此高频率的波动值得警惕。表面上看是供求失衡导致,但深层次原因在于政府的调控方式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同时流通体系需要加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