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白菜”何以暴涨暴跌 “蛛网效应”值得反思

azsqwe| 2012-06-09 22:18:08
阅读()

  一度直逼肉价的大白菜价格终于“退烧”。据农业部市场监测数据,6月4日全国批发市场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均价为3.07元/公斤,较5月初下降约15%。其中大白菜位居价格跌幅前五名,国内均价比6月1日下跌8.9%。

  仅仅半年前,“白菜伤农”还一度成为种植户之痛,0.1元/公斤的田头收购价让农户每亩亏损上千元。大白菜年内价格波动超两倍的背后,是从“菜贱伤农”到“接近肉价”的蜕变。

  “疯狂的白菜”价格为何暴涨暴跌?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明均认为,白菜、大蒜等大宗农产品频频“暴涨暴跌”,背后的菜价“蛛网效应”值得反思,即当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时,蔬菜因供求变化会出现周期性波动。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权衡认为,蔬菜产销链条存在滞后性,使得当季价格影响下季产量。如果前一季菜价过低,将降低种植面积和产量,对下一季菜形成涨价压力。

  “价格贵时大家一拥而上,销量不好种的人就少,这几年成了一种循环。”梅祖平说,不少经销商已与农户签约,无论时价如何都会全盘收购。“如果不参与炒作,涨跌过程对经销商的影响并不大。”

  据了解,与上下游经销商相比,普通农户存在信息不平衡、承担自然风险等劣势。农户如因菜价“过山车”受损,容易影响其对市场的判断,从过剩陷入新的“弃种危机”。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认为,菜价“周期性”涨跌不是正常现象。减产涨价和增产跌价过程中,种菜总收入增加有限。要实现菜价平稳运行,需避免种植者承担完全风险。

  陈明均表示,有关部门应警惕菜价大涨后种植过剩、大跌后又供给短缺。由于蔬菜产业存在产销不平衡、地区供应脱节,一些叶类菜如果大幅下跌,很可能为暴涨埋下伏笔。

  也有专家认为,蔬菜行业单体种植多、定价权较弱、组织化程度低是“看价栽种”的根源。齐晓斋认为,新型合作社能够调节分工、平衡储备,可通过建立市内直销、对接供需信息稳定售价。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52.17万户,实有成员仅占农户总数的16.4%。业内人士表示,建立合作产销订单关系有助减少单一种植,短期内能缓解价格波动。稳定菜价根本上仍需提升组织化程度,否则“菜价风波”仍可能卷土重来。(杜放 王蔚)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