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免费午餐陷监管困局:供餐企业抱怨监管严苛
供餐企业抱怨监管严苛 5月31日9点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质监局质检员张浩就和同事来到了免费午餐牛肉供应点,对刚刚屠宰上架的牛肉进行检验检疫;与此同时,在红寺堡粮油购销公司,从周边赶来的运送青椒、白菜、洋葱的农用车一辆接一辆停放在院子里,卫生和质检部门的工作人员穿梭其间,正在对车上的蔬菜进行检测。 11点,红寺堡区食品药品监督所所长计生荣来到弘德工业园免费午餐供应点,在盒饭传送带上,他随手拿出一盒,对米饭进行称重,检测饭量是否充足。 没到12点,一辆红色的送餐车就缓缓驶入了红寺堡镇中心小学的校园。很快,从学校门房走出几位教师,他们和餐车上下来的人一道,从送餐车上卸下几筐盒饭。接着,有的教师拿着小本,一边清点一边做着记录,有的教师则手握温度计,放在餐盒里测量温度。 红寺堡区位于宁夏中部川区,人口16万,是1999年始建的新县城,居民大多迁自西海固山区。红寺堡区下辖5个乡镇,共有68所农村小学。自免费午餐试点以来,红寺堡区尝试过学校供餐和企业供餐两种模式。 “投资分散,监管有难度,对学校的正常教学也有一定影响。”谈起刚试点时尝试学校供餐的感受,红寺堡区教育局工作人员蒋永刚总有摸着石头过河的体会。他告诉记者,红寺堡是新建城区,各学校本来教师就紧张,试点由学校提供午餐,给学校增加了新的负担。 “学校的一大块精力都投入到这里了。”回忆起当初的情景,红寺堡镇中心小学校长赵强深有感触。学校供餐的那一段时间,红寺堡镇中心小学由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长、总务主任和专门抽调的教师每天都盯着从米、面、肉、油采购到加工的每个环节。“免费午餐的安全责任实在太大,万一出了事,谁都担不起。” 学校原来没有厨房,不管是领导还是教师,对食材的采购到加工,厨房的经营都不熟悉。“在刚开始探索的时间里,监管并不是很顺畅。”赵强坦言。 “有一顿吃不好,家长就会有反应。”赵强觉得,来自方方面面的监督让学校很为难,同时,教师要负责给学生按班级统一领饭、分发午餐、清洗餐具,学生吃过饭中午不回家,教师得维持秩序,午休也无法保障。 红寺堡区乡镇少,地处川区,交通发达。后来,区政府经过调研,决定改学校供餐为社会化供餐,即政府把原本计划分散给各个学校建厨房、购设备的资金集中到免费午餐供餐中标企业,在企业建立高标准的现代餐厨设备,由企业供餐,政府建立由农牧、工商、食品药品监督、教育等部门组成的监管小组,各部门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共同构建起针对供餐企业食材采购、加工制作、统一配发等各个环节的监管机制。 “目标是4元钱要保质保量落在学生碗里。”为此,农牧部门负责肉和蔬菜的采购前的检验检疫;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的监查;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对加工制作和发放的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教育部门督促学校建立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档案,监督企业、学校严格按照上报学生数落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纪检、卫生等部门进行检查。 红寺堡区供餐企业是当地的粮油购销公司,由于4元钱免费午餐没有厨师工资、设备保养维修、水电煤等配套资金,各方监管要使供餐企业完全将4元钱落实在碗里,就出现了公司无利可图的情况。 蒋永刚最近还收到了粮油购销公司的申诉信,申诉直指监管部门太严苛,供餐企业没法生存。 “你们(监管部门)那么专业,你们来做吧,我们(供餐企业粮油购销公司)提供粮油就行。”蒋永刚说,粮油购销公司每天都有水电煤及设备保养维修的费用,还得给近两百名厨师发工资,有一肚子的苦水,甚至有不想干的念头。 “监管起来很为难。”蒋永刚说,确保免费午餐保质保量是这项惠民政策的关键,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但目前情况下,供餐企业确有难处,企业服务社会和谋求利润的矛盾一直存在。 据了解,供餐企业一般都是赚取批量进货和零售价之间的差价作为利润,企业方争取最大差价,监管方则要尽量控制差价,以确保4元钱完全落在学生碗里。因此,监管方和企业往往会在两个价格的定价上出现争议,这在当下免费午餐没有补贴资金保障的情况下,构成了企业方和监管方的主要矛盾。 为了进一步理顺监管机制,红寺堡区近期决定由物价部门会同监察部门核算成本,这样既有权威性,又有说服力。蒋永刚告诉记者,即使这样,企业趋利的本能和免费午餐配套资金没着落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肉菜我们一天一送,不会有问题,就怕企业把剩饭菜加进第二天的午餐中。”蒋永刚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企业供餐难免有剩饭剩菜,夏天一到,剩饭菜变质快,最担心企业为了节省花销,把前一天剩下的饭菜加在第二天的午餐中。他说,红寺堡区教育局已三令五申,明确要将所剩饭菜埋掉,坚决杜绝此类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