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胶囊”再看食品安全 体制根源依然存在
这三道防线如何筑牢 ——从“问题胶囊”事件再看食品安全 第一防线: 让企业不得不成为确保食品安全的主力 我国食品工业是一个充分竞争性的行业,占97%以上的民企、外企和台资企业,构成了这个市场的主体。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表示,市场是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力量,食品安全不是监管出来的,而是企业生产出来的。 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约有40多万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其中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仅为12万家左右。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表示,门槛低、分布散、规模小的状况短期内难以完全改变,严重制约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以生猪养殖为例,美国养猪户数仅有7万,我国则有6700多万;美国养殖规模在500头以上养殖户提供的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的96.6%,我国养殖规模在500头以上养殖户提供的生猪出栏量仅占全国的31.5%;美国4家大型肉类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超过90%,我国排名在前10位的企业所占份额不到10%。张勇表示,生产经营者规模偏小、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很大困难。 因此,业内专家建议促进食品产业优化升级,扶持优质企业,淘汰劣质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基地化生产、场区化养殖,夯实食品安全基础。据孟素荷介绍,目前很多大企业也在对上游的供应商进行非常大规模的认真梳理,比如双汇把原来的60个中间原料供应商减到了20个,这样其他几十个不负责任的企业就会在竞争当中没有饭吃。市场的力量是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最主要的力量,一些企业家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到位才是中国食品行业在安全问题上的真正到位。食品安全不是监管出来的,如果到监管层面发现问题,那已经为时已晚了。 张勇表示,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凸显了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的重要性。真正安全放心的食品,是生产加工出来的。因此,不仅要加强监管检测,更重要的是严格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企业诚信、行业自律,这是食品安全的基石。 鉴于食品安全事件多发的情势,相关行业也在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加强行业自律来确保食品安全。日前,专注于食品安全行业的艺康集团在北京发起成立诚信自律联盟,旨在分享维护食品安全的经验,并致力推动行业内企业担负起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 第二防线: 食品安全问题的体制根源依然存在 本应包装药物、用于治病的药用胶囊,竟由工业明胶制成,涉嫌铬超标,危害人体健康。近日,共有15家企业的74批胶囊被检出铬超标,从“问题胶囊”事件到“甲醛白菜”、“含氯可乐”,有关食品药品安全的事件层出不穷,使得消费者信心下跌,暴露出我国食品行业难以回避的问题。 从部署开展“两年整顿”到出台食品安全法,再到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近年来,食品安全整治的工作力度明显加大,但监管水平和力度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 “近年来暴露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增多,除了有不良商家造假外,中国食品检测手段越来越多,也是老百姓感觉‘食品越来越不安全’的原因之一。”卫生部仪器安全首席科学家吴永宁举例说,比如大米一会被查砷超标,一会又查出镉超标,实际上这些问题以前可能也有,但当时我国的检测技术还没跟上。现在随着监管检测手段的增加,被曝光的问题也多起来。 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实行多头管理:卫生部主抓综合协调,重要任务是风险评估;农业部负责农产品;质检总局负责进出口以及监管生产加工环节;药监局管餐馆;流通的食品则主要是工商局监管。但公众却明显感觉到,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多,但却因权责不清、力量分散而管不好。 另外,在食品的标准上,也有不利于监管的环节。一直以来,我国存在着两套国家强制执行的标准:一套是按照食品安全法制定的食品卫生标准,是卫生部行政执法的依据;另一套是按照产品质量法制定的食品质量标准,是国家质检总局行政国家质检总局行政执法的依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长陈君石表示,两套标准长期并行,且互不沟通。在实际执行中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按照一套标准监督检查合格的食品,按照另一套标准就有可能不合格。 张勇表示,目前亟待完善监管体制机制。要根据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要求,以及职能清晰、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快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积极推动地方各级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部门、区域间的协调配合,精简环节,堵塞漏洞,共享资源,形成合力,切实避免发现问题后责任不清、影响查处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