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调查:谁在将茶叶推向“天价”?
新华网郑州4月13日专电题:谁在将茶叶推向“天价”? 新华网记者刘金辉 近日,在河南的几场春茶推介会上,竟然出现了13万元一斤的“天价茶”,由此引发了人们的质疑。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的茶,何时成了老百姓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它的价格如何制定?它被谁消费掉了?究竟是谁从中获利呢?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营销手段、炒作手法,茶叶也“天价” 清明节前,河南五云茶叶集团在郑州市举办了一场春茶推介会,一款名为“大器”的信阳毛尖,100克售价高达2.68万元,折合13万元一斤,该产品罐身是景泰蓝,盖子为玉石,底座为檀木所制,包装极为精美。 该公司副总经理黄一行说,从品质上讲,这种茶叶产量少、产地资源稀缺、大师炒制工艺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让它值这么多钱,“就那么一小块优质地方,再经过我们精挑细选和大师工艺,一年也就几斤。” “我们做的这个茶是一个标志性的东西,是有价无市的,在市场上根本就没有销售,这么贵,谁会去买?只是几个领导鉴别鉴别,朋友、客户来了看看,展示一下,过一段时间,品质稍差了,大家就把它喝了。”黄一行说。 黄一行说,信阳毛尖在历史上很多年都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但近两年,在营销过程中,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降低,因此需要提高信阳茶的品牌知名度。近年来,在全国的茶企业营销当中,安吉白茶、普洱、龙井都拍出了高价,这实际是一种营销手段。 “你说是营销也好、炒作也好,就是让广大消费者认知到它有很高的价值,它很珍贵。”黄一行说。 河南省茶叶协会会长王勇说,对今年几家茶企推出的“天价茶”,我算过,单从茶本身的成本来说也就3000多元一斤,再加上包装和炒作,卖1万多就已是很贵的,卖13万元太离谱。 “13万元一斤严重背离了价值规律,什么样的茶能值这么多钱?这是在走奢侈品路线,走概念路线,想从中获取暴利。”河南工业大学经济学副教授霍清廉说。 茶农很难从“天价”中分得一杯羹 记者在信阳市主要的产茶区浉河区采访时了解到,由于今年雨水比较好,茶叶收成不错,但茶农普遍反映,鲜叶的价格比往年降低了。 在浉河区董家河镇的一个鲜茶叶交易市场上,记者看到许多茶农用篮子、麻袋装满了刚采摘下来的鲜茶叶来卖。他们告诉记者,品质好的鲜叶能卖到120元钱左右一斤,而一般的则只能卖到70元左右一斤,今年的价格每斤要比去年低10元到20元。 董家河镇孔畈村村民刘汉阳家种了十几亩茶,他说,今年价钱掉得很快,一天一个样,收茶的人可能觉得今年收成好,故意压低价格,而且鲜叶又不能保存,必须尽快卖掉。 “现在劳工成本也很贵,请人采一斤茶大约要支付40元以上的工钱,再除去管理、施肥等成本,不算自己的工钱,实际一亩地一年能挣3000元钱算是不错了。”刘汉阳说。 霍清廉说,这种现象很普遍,我们在市场上看到好多农产品很贵。茶农挣的都是辛苦钱,如果企业能从炒作“天价茶”获利的话,茶农也很难从中分得一杯羹,现在是买方市场,农民往往很无奈。 王勇告诉记者,他近期对郑州市场上的茶叶价格考察时发现,目前茶叶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约10%以上,而且好多企业的产品存在过度包装,动不动都是几千元钱一斤,这不符合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收入水平。 茶文化岂能变金元文化 专家认为,这些“天价茶”起到的是标杆的作用,只要以金钱来衡量价值的观念不改变,还会出现更多的“天价茶”,要不岂不是显得别的茶没有价值?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张金波说,近几年,物价飞涨,企业打着各种幌子包装自己,炒作自己,借机抬高自己的身价,提高商品价格,“天价茶”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怀疑它有提价的动机。 王勇对市场上茶的价格偏高表示担忧,认为这不利于中国几千年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有高端茶,但茶不应该成为奢侈品,最重要的消费人群还应当放在中低收入群体,价格要适度,要跟中国目前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相适应,不要让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变成金元文化。” “从这些企业的营销策略来看,他们存在着拜金主义的倾向,相互在攀比,见到龙井拍出了高价,自己就坐不住了,好像不整个高价的就比别人差一样,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社会现象,助长了社会以金钱来衡量价值的不正之风。”张金波说。 张金波说,饮茶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需求,茶应该像油盐酱醋一样充分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而不应是老百姓富裕了,茶却成了买不起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