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执业医师多点执业备受冷落
执业医师多点执业是我国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是最早试行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城市之一,然而,试行三个多月来,上海数万名医生中竟然只有寥寥85人申请多点执业,医师多点执业遭受的冷落让人惊讶。
“执业医师多点执点”是指中级职称以上的执业医师,可以在不超过三家医疗机构注册专业领域多点执业。
有业内人士指出,“不合法”的多点执业事实上早就存在,特别是一线城市大医院的名医师、老医师,到民营医疗机构、郊区或小城市医院出诊。尽管这种方式给医生、患者和第二执业医院都带来一定好处,但因缺乏合同关系和监管机制,这种方式一直游离于合法途径之外,且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各方利益都难以保障。
“多点执业”从政策上放开,旨在将这种原本不合监管的行为“合法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流动,尤其是鼓励医师到社区基层和民营医院多点执业,从而有利于缓解“看病难”问题。
不过,这一政策目前还未受到医生的普遍认可。由于政策中划定的中级职称以上的医师,多数在大医院执业,不少受访医生认为,自己执业的医院无论在晋升职称、申请科研项目,还是退休后享受待遇等各方面,都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如果为了多点执业,得罪目前所在的医院,将得不偿失。
这与中国的医疗体制不无关系。在国际医学界,多点执业模式由来已久。但中国医生的人事档案、编制等都在医院,医生是属于医院的“单位人”,多点执业需要第一执业点即原单位同意,在目前的人事管理模式下,医生担心提出申请会被认为“身在曹营心在汉”,因而顾虑重重。
除上述原因以外,有业内人士指出,有些医生想到民营或社区医院去多点执业,但这些场所的设施条件,尤其是配合诊疗的医技团队水平常常达不到标准,即使去了也难以发挥作用。
专家指出,多点执业试点在医院间人才壁垒上打开了一个口子,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但要充分发挥这项措施的效益,还需多方合力。
一方面,医院要创造良好的人才流动环境,在精确测算医生工作量、加强对其本职工作管理的前提下,允许以至于鼓励医生“走出去”。另一方面,管理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医疗资源结构均衡,遏制资源向个别医院过度集中,加强普通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让医生流动有更多方向。此外,鼓励更多医生尝试多点执业,还需健全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给医生流动提供应有的保障。
微微健康网:事实上不仅是上海执业医师多点执业遭受冷落,很多推广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城市也遇到了上海的冷雨潮。编者认为,如果国家不出台相应的政策,作为医改内容之一的执业医师多点执业将会消失在医院的淫威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