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立器官银行实现器官资源共享

phoebe| 2012-03-20 14:43:18
阅读()

  微微健康网消息:广东省肾脏病研究所王国保教授称,为避免移植器官的浪费,器官资源共享很有必要,建立类似“器官银行”的机构,有利器官资源合理充分使用。
  
  在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如何有效解决国内严峻的器官紧缺问题成为一个热议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指出,目前卫生部在全国16个省区开展的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取得进展,将有望在下半年全面推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在两会上递交提案称,应尽快成立专门的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以推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规范开展。
  
  记者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与侯凡凡院士领衔的广东省肾脏病研究所联合召开的“2012世界肾病日媒体见面会”上,也听到来自权威专家们的建议:建立全国联网器官库,并完善捐赠管理机构。侯凡凡院士的导师、我国血液透析奠基人之一的张训教授表示:这就好比建立一个肾脏银行,一旦有供体出现,利用航空运输等快速运输模式,尽快地将其移植到最为匹配的患者身上。
  
  广州慢性肾病发生率达1/10.3
  
  做设计工作的吴先生刚三十而立,在透析中过生活已有近5年。2006年刚结婚半年,就在公司安排的例行体检时,发现肌酐值高出正常值好几倍,吴先生告诉记者,“没想到一体检就发现已经是肾衰,入院治疗后很快就发展成尿毒症。”因为没有肾脏可供移植,他只能做肾替代治疗血液透析。吴先生称,他遇到过两次肾源机会,但配型均不合,只能继续靠透析维持生命。
  
  在南方医院里有四五百患者像吴先生一样排队等待肾源,由于供体太少、竞争激烈,在全国,这样的尿毒症患者有超过200万名,每年还有十多万名新增者。不少尿毒症患者是因为初期患上慢性肾脏病,但不重视,没有及时治疗而发展成晚期的,张训介绍,全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为1/10,广东人虽然饮食清淡些,但广州地区慢性肾病高达1/10.3,其中万分之一的患者会不可逆转地发展为尿毒症等终末期肾病,必须移植肾脏。由此计算,差不多广东每年新增尿毒症病人超过5000例。
  
  百万人中仅有五六千能做肾移植
  
  人体的肾脏是任何精密仪器都不能替代的,所以肾移植被公认为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最佳治疗方法,但目前在国内最大问题就是肾源少。
  
  省肾脏病研究所付绍杰教授指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近年来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都已大大提高,10年肾移植存活率可达80%以上。我国最早成功实施的肾移植术,术后患者至今已生活了30年。但在全国等待肾源的百万大军中,每年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尿毒症病人有机会接受肾脏移植。付邵杰介绍,肾脏移植手术已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很多病人经济上能承受肾移植,但苦于等不到合适的供体。实际上现在每年全国肾移植手术也就是五六千例,更多尿毒症病人不得不在透析中苦苦煎熬,甚至在漫长等待中失去生命。
  
  建“器官银行”有利器官资源利用
  
  器官源紧缺的原因,说到底还是传统观念所致,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张训举例说,曾有一位脚趾坏死的老人,医生建议切除坏死脚趾,否则有感染致命的风险,但其家人说要开家庭会议讨论这脚趾切还是不切,讨论还没出结果,老人家就因败血症过世了。更令人没想到的是,老人的家人居然感叹,幸亏留了个全尸。这种旧观念普遍存在,阻碍了器官捐献的发展。付绍杰还提及,我国每年有10万左右的人死于车祸,但这其中少有被用于器官移植的,如果他们能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出来,将有大批患者受益。
  
  专家们还谈到,找到肾源不代表就能做移植手术,还要看患者和肾源器官各指标是否配型成功,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率,而以往肾脏器官的寻找和使用,通常是各医院各自为政,如果肾源在一家医院患者中配型不成功,这个器官资源就会被浪费,万一全国其他医院有合适配型的患者呢?
  
  2010年4月,全国160多家拥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开始试点“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这个系统是卫生部为规范器官移植建设的八大系统之一。根据分配原则,获取器官的医院有优先使用权。如果这家医院放弃使用,它将按照市、省、全国逐级进行共享。
  
  省肾脏病研究所王国保教授称,为避免移植器官的浪费,器官资源共享很有必要,建立类似“器官银行”的机构,有利器官资源合理充分使用。张训也提出建议,建立全国联网的器官捐献志愿者电子信息登记库,将有器官捐献意愿的人的信息登记在册,就好比建成一个“肾脏银行”,一旦志愿者出现意外情况或脑死亡,便能迅速进行匹配,并动用快捷运输方式全国输送,让全国范围内最为合适的患者直接受益。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