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基层医改将让居民看病更便捷

jswei69| 2012-02-13 08:59:02
阅读()

  生了病以后,不用再像以往那样急匆匆地赶到县城医院或者市医院,出门步行15分钟,就能得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的医治。在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集中诊疗区,还能享受到集针灸推拿、拔火罐以及中药房等一体的中医治疗服务……

 

  “费用低了,路途近了,看病更方便了”。这是去年我市14个郊区(市)县的220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建成中医集中诊疗区后留给病员们最直观的感受。这些,仅仅是成都市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一个缩影,而减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负担,健全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才是这轮改革的最终目标。

 

  深入持续的改革,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我市的基层医改,还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推进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大提升。

 

  力破“以药养医”

 

  药品不再赚钱

 

  “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织就一面惠及全市居民的“零差价”药品供销网络,群众买药更便宜

 

  伴随我市基层医改的逐步深入,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为群众搭建了惠民医药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框架下实行的药品“零差率”销售,以及将业务收入和药品收入实行分开核算,建立规范、透明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体系,对应“零库存管理、物流外包、第三方结算”为核心的药品信息化管理平台,都将最大化地放大这一举措的惠民效应。

 

  “卫生院里的药不赚钱。”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域成都铺开实施后,居民们发现看病买药的费用比以往又降低了不少。在他们眼里,“不赚钱”的药品不仅大大减轻了看病的负担,还避免了因经济原因有病不治、延误医生对病情诊断的情况。

 

  “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就是要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市卫生局负责人介绍,基本药物实行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零差率销售,价格比较低廉,而且报销比例高于非基本药物,能够明显降低群众买药的负担。

 

  如今,基本药物制度的惠民效应通过上网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开始仍在持续发酵,一组数字足以表明这一制度在减轻负担方面所起的作用:去年同期相比,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门急诊均次药费由36元下降为20 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4%。住院当月次均费用由632元下降为582元,较去年同期下降8%,群众求医问药的成本和费用有了明显下降。

 

  至此,我市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并未停止,而是将在这个框架内填入更多令人期待的内容2012年,药品零差率销售将在市县级医疗机构试点,让更多群众享受政策带来的实惠;在巩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推进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站全面启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

 

  中医“全覆盖”

 

  群众看病更方便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集中诊疗区打造,成为成都构建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一大特色

 

  在我市基层医改过程中,中医将逐步完成从现代医学辅助到公益医疗卫生服务组成部分的定位转换。如何将中医的“传统”和西医的“现代”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在构建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特色优势,建立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并重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或许将是前述疑问的解题路径。

 

  中医之变,变在从单一问询诊断转换为形成各种中医诊疗技术于一体的诊疗模式。

 

  在我市乡镇卫生院集中打造的中医集中诊疗区,随处可以找到这一转变的生动注脚。在这里,患者除了接受传统的“望闻问切”的诊疗,还能非常方便地选择诸如针灸、电针、颈腰椎牵引、中频、按摩、推拿、拔罐、中药外敷、中药熏蒸、刮痧、艾灸、穴位注射等各种诊疗手段,从而达到“在一个诊疗区享受多种手段治疗”的效果。这个中医集中诊疗区,吸收并兼容多种中医诊疗手段的模式,在消除了传统中医诊疗效率较低、诊疗缺乏整体系统性的不足的同时,还省去了患者四处奔走的麻烦。

 

  “中医集中诊疗区已成为我市卫生系统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弘扬中医药国粹、宣传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和阵地。”市卫生局中医处负责人说,它为中医药诊疗活动提供了一个典雅而具有中医文化特色的平台,使老百姓进一步“认知中医、感悟中医、了解中医、运用中医”。

 

  中医集中诊疗区的打造,除了将为患者提供更多诊疗选择,更夯实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硬件基础。在这里,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病情和医生诊断选择各种适宜诊疗技术。但如何进一步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推广应用这些技术,提升它们的医疗服务水平,成为了打造中医集中诊疗区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在市卫生局的组织指导下,我市20个区(市)县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达10项以上,村卫生站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达4项以上。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了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有效、长效机制,扩大了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网络覆盖面,全面提高了农村、社区中医药服务水平,今后乡镇居民将更多享受到中医集中诊疗区带来的便利。

 

  慢病重防治

 

  力避患者进医院

 

  慢病防治及家庭医生模式,在全市乃至全省竖起了示范“标杆”

 

  “爷爷奶奶,今天由我为大家讲一讲慢性病的防治,主要是跟大家探讨高血压病理知识……”每个星期,武侯区跳伞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小讲堂里,都会举办一场生动有趣的讲座,主要是由社区工作人员或医生为社区里的老人们讲解常见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加强对群众进行健康教育,是我市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的一项内容,也是建设健康成都的重要举措。为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扎实有效,2011年,我市在2010年20元/人·年的基础上,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标准调整为28元/人·年,这一经费的增加为帮群众防病起到了更大推动作用。

 

  在我市青羊区和武侯区,方式多变内容丰富的慢性病防治科普活动早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喜爱。在这两个“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里,居民在较早的时候就开始体验健康的档案化管理服务,他们的健康得到了科学、规范、系统的干预,辖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服务从以前的“医”转变为“防”,一般人群、重点人群及疾病人群的身体指标被分类归档,并被定期跟踪监管。

 

  青羊区率先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积极进行全社区健康干预,通过为全区居民提供“全程管理”和“全人群管理”,有效降低居民患病率;武侯区率先建立起“慢病团队服务模式”,结合社区家庭医生制度的建立,进一步优化团队医护人员结构和职能,社区慢病患者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了“四个提高”,即慢病患者管理数量逐年增加、管理效果不断加强、慢病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

 

  青羊区和武侯区,这两个分别是全国第一、第二个接受评估并顺利被评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城区,无疑给成都乃至全省的慢性病防治树立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标杆。这两区仅是我市的典型代表,如今,全市99.7%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了慢病社区综合防治,各种医患沙龙、科普讲座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我们医生以前都是坐在病房内等病人,现在要走出去、深入家庭为大家检查诊断,我非常高兴。”华西医院老年科的医生董碧蓉头一次来到红牌楼居民社区时,就被大家团团围住问个不停。她说,医生与居民“零距离”交流一方面能增进医患沟通,更重要的是让居民掌握一些防治慢性病的科学方法。

 

  “派送”健康

 

  全市人人受益

 

  全民免费健康体检以及孕产妇分娩补助,这两大措施的落实已成为全国独特的基层医改模式

 

  从2003年开始的成都基层医改,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低价看病甚至是免费看病的实惠,但它的框架还在不断扩展和丰富,持续开展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也将为基层医改提供更大的空间。

 

  区域卫生信息化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是显而易见的,只要在各镇乡建设连接卫生信息网络的自助式健康检测室操作仪器,居民就可以随时进行肺功能、血压、血糖等自助免费体检,体检信息自动关联到个人电子健康档案。这张无形的电子档案既可以为家庭医生提供诊疗的判断依据,也能指导居民有针对性地参加全员免费体检。

 

  2010年,在新津县试点的基础上,我市拟定并完善了《成都市实施全民健康体检工作方案》,市卫生局通过反复调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健康问题,制定了不同的体检项目包,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主要实施机构,为群众提供免费的体检服务,目前全市各承检医疗机构共完成体检822.8余万人。这一举措初衷在于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然而更深层的含义指向了全民健康管理,也就是政府为群众全面“派送”健康。

 

  除此以外,我市还实施了城乡居民生育保险,根据医院级别不同而给予孕期保健、住院分娩不同的资金补助,获得补助的共计2100人,基本实现了城乡孕产妇住院分娩免费;在基层应用“妇幼保健一卡通”信息化系统,从“建卡、产前检查、高危管理、住院分娩和产后访视”实行家长式追踪管理,保证了孕妇顺利生产。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