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与医院收入将被切断 北京多数患者得减负

jswei69| 2012-01-17 23:36:34
阅读()

  新兴城区的就医难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环五环地带将打造一优质医疗聚集带。昨天,在北京市人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新闻发布会上,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表示,本市年内启动的公立医院改革中,将通过医药分开切断药品收入与医院收入联系,80%的基本医疗患者的就医费用将下降。

 

  环五环地区将建设21家医院

 

  -医疗均衡

 

  韩晓芳表示,目前,本市优势医疗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今年要进行资源布局和结构大的调整,在布局上将在五环附近打造一个优质医疗资源覆盖带,现在已经在建设的大概是21家。

 

  她解释说,“环五环优质医疗资源覆盖带”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10个远郊区县的区医院加上亦庄地区医院,随着这两年政府加大投资,这11家医院将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另一方面,新建大医院都要到郊区。

 

  总体而言,核心区资源将向外扩散,新城建到哪里,百姓将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既方便百姓就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也可以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问题。据介绍,积水潭医院的回龙观分院年内计划投入使用。21家三级水平的医院预计2015年全部具备服务能力,建好者将即时投入使用。

 

  韩晓芳表示,为打造本市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意见中,特别希望社会资源到郊区、新城兴办医疗机构,“只要有社会资源愿意办的,政府不再办,把空间让给民营资本,让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

 

  医药分开让八成患者降费

 

  -医疗减负

 

  “公立医院改革是一个门槛,但是今年一定要有新的进展”,韩晓芳表示,本市将试点推进管办分开、医药分开。

 

  “医药分开”如何操作?是否会增加百姓就医负担?韩晓芳称,目前本市医疗机构收入中药品收入约占一半左右,由此造成的过度用药、大处方、抗生素滥用等问题广受公众诟病。在本市公立医院改革中,将首先选取两家公立医院进行改革试点,进行药品收入的结构调整,就是把过去医院一半依靠药品收入的收入结构调整为医院主要依靠医疗服务的收入,这将从利益上切断药品收入与医药收入的关系。从机制上解决医院多开药、多卖药的利益冲动。

 

  在医院收入结构调整的同时,患者医疗支出结构会有变化,药费会明显下降,一方面,药价会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通过规范诊疗行为,取消大药方,开的药量少,这样就会直接减少群众负担。而服务费则会相应上涨,以体现医护人员的服务价值。“但是总体测算,老百姓的负担不会提高”,韩晓芳表示,预计医药分开新政实行后,80%以上的基本医疗的患者负担都会实实在在下降,这也是基本医疗服务回归公益性的体现,“但是要看专家这方面,可能支出上会持平或者略有增加”。

 

  简化采购环节斩断“红包”

 

  韩晓芳称,在切断药品与医院收入的联系后,要解决红包问题,但这不是取消药品加成能解决的。要理顺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财政投入要从过去所谓医院花钱、财政买单的方式,改变成合理界定政策投入的职责,包括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离退休人员工资、科研及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支出和人才培养等。

 

  医院政策性亏损要结合医院以公立性为主的考核体系标准,不是跟医院收入挂钩进行补偿,也不是跟医院直接的亏损挂钩进行补偿。通过理顺财政补偿机制,要逐步调整医院分配制度,要让医生护士合理拿到他们的报酬,逐步提高医护人员的收入,要让医护人员能够体面地生活,能够更珍惜自己的职业生涯。

 

  与此同时,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加强行业监督和行为规范,这个力度要逐步加大。另外药品市场包括医疗器械的采购要进一步改革采购机制,把中间的公关费用逐渐挤下来,让药品价格回归合理价格。通过这个举措逐渐切断红包收入。

 

  -其他政策

 

  地下空间到期不得再租

 

  “北京的地下空间还是很大的。”市社会办主任宋贵伦昨天表示,今年将跟民防部门对接,把地下空间利用起来,作为社区居民包括老年人和儿童文体活动的场所,改善社区居民活动空间小的现状。

 

  他解释说,北京的地下空间设施过去大多是用于出租,目前市政府已下决心逐步将其腾退,规定租户到了期限之后,不再续合同。目前,地下空间正在逐个进行腾退,完成腾退后将交给街道和社区,主要用于给社区老人、儿童提供文体活动场所。

 

  宋贵伦表示,地下空间的管理和所有权还是在民防部门,但是把使用权从经营转变为公益,这项举措落实后,将解决社区居民活动空间小的问题。

 

  此外,今年北京将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倡导机关事业单位将其文化、体育功能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并将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分别评出100个“社会责任示范点”。

 

  文化名家引进无学历限制

 

  “一个产业的发展和振兴,核心在于人才”,针对北京引进文化人才的新政,市人力社保局新闻发言人宋丰景介绍,今年,文化发展将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他表示,本市将按照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要求,在文化人才引进方面,将为文化名家、文化名人等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同时,北京将探索在文化领域、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人才的引进建立新的评价机制。

 

  “对于人才的评价,不同行业的标准是不同的。”宋丰景介绍,比如科技创新类的人才,就主要通过科技创新的成果、国家获奖的表彰,包括所获专利去衡量其水平、业绩。但怎样对于文化名家类的人才进行评价,标准将会有所不同。

 

  他表示,文化名家将主要立足于社会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比如名演员、名导演、名制片人不一定有很高的学历,但是有很大的社会关注群,社会评价高。此外,北京还将专门对此成立一个评审委员会,由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对近年来某人才在社会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如何做出评判。

 

  宋丰景坦言,对于文化创意类人才,原先的评价程序不太适应目前文化发展要求。比如,原先的评价会围绕科研院所建立逐级评价选拔的体制,比如根据工龄等。但是,目前很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已显现出和其他人才的差别,年龄很轻便有出色的创新成果。“对这类人才就要专门建立机制。”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