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上万女白领,为建图书馆250元廉价房
“学校旁边就是农田,每天空气里都飘着浓浓的牛粪味…今天四点,我就在牛粪味中醒来,备课。”
“四点就起来改作业,备课,煮稀饭。清贫,清苦,清心寡欲。”
“每天睡四五个钟头,中午也不休息,辅导学生。每个人单独讲作业作文。刚才听课文录音太困了,眯了一下,就算是休息。”
……
从白领到乡村女教师
小西每天都会在微博记录下一些小片段,关于她在广西的支教生活,关于她和孩子们的故事。对她来说,10月8日的这次启程是全新的。她从一个不停奔波为贫困地区学校捐建图书室的厦门白领女孩,摇身一变,成为在广西山区的乡村女教师、志愿者。
“小西”这一称呼源于她在厦门某论坛上的网名“阮倩西”,很多通过网络了解、支持她的人并不知道的真名是汤玲玲。这个来自苏北的女孩,最初的理想与山区的孩子们毫不相关:先工作几年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找个机会出国留学。
但2007年,当小西因为经济原因放弃公费读研的机会,到厦门工作,并偶然参加了助学组织的一些活动之后,她原来的理想便轰然崩塌。她突然发现,有那么多孩子需要帮助,而这项事业在中国,是一辈子也做不完的。何必出国?自此,她走上了这条“不可收拾”的路。
笔者上次见到小西时,还是八九月时,与她一起到甘肃平凉捐建图书室。那时她曾告诉我:“从甘肃回厦门后,小西打算辞了现在的工作,到广西支教去。”她走上了既定的道路。
小西清贫而富有。辞职到广西之前,她的月薪上万元,即便在厦门也不算低,但她自己只租每月250元的房子,省吃俭用,“把钱都用在执行捐建图书室上了,孩子们才是真正需要钱的”。她的富有都体现在“书”上。
不论是每次看到孩子们开心地翻阅自己捐赠的书,还是看着自己租住平房里摆放得满满的书柜,小西都觉得,自己无比富有。
“做完这次,我所有的身家就只剩5000元了。”从甘肃回厦门后,小西的积蓄所剩无几,但她仍坚持走上了支教道路,“5000元,在那边撑1个学期应该没问题吧,然后再回厦门赚钱建图书室”。
不遗余力捐建图书室
小西柔弱又强悍。8月29日下午,平凉,面对浑浊流急、30米宽的汭河,所有人一筹莫展。这里本有一座浮桥,是过河的唯一通道,不久前垮塌,而今新桥正在建,只能到河中间。
河的那边是一个叫同中的有300多户人家村庄,村庄里有一个小学,村里115个孩子在那里上学;河的这边是当地几名助学义工、教育局工作人员、3名来自厦门的志愿者,还有901册要捐给同中小学建图书室的书以及篮球、足球等体育用品。
卷起裤管淌过去?找个梯子架在两岸距离较短处走过去?等水势消退再来?这些方案最终都未能奏效。最终敲定的方案虽然让来自厦门的小西觉得惊险,但被公推为最能保证图书迅速、安全达到对岸的法子:请正在修桥的挖掘机送大家渡河。
书放在挖斗中,人分为两批站在挖掘机侧面、背部,便随着挖掘机摇摇晃晃地在急流中,蠕动前进。到岸后,早已等候在岸边的同中小学的师生,便将书和体育用品装上板车,欢喜地从两块玉米地之间的小路,拉去学校。小西等人跟随其后,迤逦而行。
渡河时,小西最为慌张、柔弱;而到了学校,看到书一包一包拆封,她又最为兴奋。这个真名为汤玲玲的28岁女孩,已是第二次来到甘肃平凉。两次所来,她的目的一样:为偏远学校捐建图书室。这次,她要用募集来的钱,在甘肃平凉、庆阳等地一口气为30个中小学捐建图书室,图书总量28209册,价值近70万元,体育用品共23300元。
在平凉与小西见面时,小西比以往显得疲惫不少,眼圈发黑,但说起话来,她的活力又将疲惫一扫而空。从激动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她对捐建图书室的热情只有增无减。
那次,小西花了8天在甘肃跑遍30个学校。为了能遂此行,在之前的半个多月里,她被迫连续通宵加班,白天继续上班,什么时候累得不行了,就随便打个盹。她自己都不知道,这段日子里,自己究竟一天睡了多久。她笑称自己是最强悍的“超女”。
2009年在四川捐建第一个图书室以前,小西已经做了不少“一对一”捐资助学。但渐渐地,她认为,建图书室更能保证孩子们的切实收益,而不至于被个别师长利用、孩子却仍然无助。到平凉之前,小西已陆续在四川、广西、甘肃捐建了14个图书室。
月薪上万为助学财力异常拮据
孩子们的希望和未来,是小西最看重的。她曾在回复自己帮助过的一个女孩的信中,用著名诗歌《相信未来》的诗句鼓励对未来失去信心的这名女孩:孩子,请相信未来!
现在,小西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她公司的老板答应这次出钱捐建5个图书室,她便日以继夜、任劳任怨地加班加点;她父母劝她不要再做这种“傻事”,她便悄悄地来到平凉,没日没夜地奔波;甚至,她辞去工作,远行支教,“我只不过是玩票的,回头还是要挣钱做图书室啦”……
种种苦行,只要于孩子的未来有益处,她义无反顾,“有多远就走多远”。
究竟能走多远,小西深知,财力是极重要的一个因素。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月薪上万的厦门白领,其实财力异常拮据。自2007年工作至今,除了花了帮父母在江苏赣榆老家买了一套总价30万元左右、首付30%的房子,小西的余资已全部用在助学上。
有时,小西又觉得自己很“功利”。现在,她每到一个地方,并不管这里有着多知名的景区,“去了又怎么样,只能拿来跟别人炫耀”。崆峒山是平凉的最知名景区,小西去年来的时候在朋友的盛邀下去了一次,但她一直觉得:与绕尽山路、提心吊胆地走访学校相比,这实在没什么意义。
在不少于小西熟识的人看来,小西的目光,早已从名山落到了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身上。算来,小西行万里路中,早有无数她本向往的名山大川与她擦肩而过,而她一次都没停下脚步与她们“交心”。她只觉得,对山下川边的这些孩子而言,知识、未来有着比山川更厚重的意义。而从她第一次将书本交到怀着热烈渴望的孩子手上,这种厚重便悄无声息地由她担负起来,“直到自己无法承受”。
编者:这是个感人的助人故事,可惜在我国,这样的人太少了。我国的富人都把钱投到房地产去了,或者泡妞去了,而穷困地区的孩子,他们认为那里建房子也卖不出去,所以也就没义务去捐款助学了。如果这些地方有天房价暴涨了,那些有钱人肯定提着钱包跑这些地方做慈善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