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因混的差15年不敢回家 自卑心态得调整
近日,在沙坪坝青木关派出所门口,一个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张学宏(化名)一边擦着眼泪一边抱住眼前这个以为已经“死掉”的儿子不停哭道:“儿啊,这么多年,你到底在哪里去了?你妈妈在家,眼睛都哭得看不到了……”。眼前这个儿子已经失踪15年,对于这个家庭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面对苍老的父亲,儿子满眼通红,扑进了父亲的怀里,叫了一声“爸,对不起……我想回去。
没混好没脸见家人一躲就是15年
张亮家在农村,父亲张学宏(化名)有两个儿子,张亮是小儿子。
1997年,15岁的张亮考上重庆歇台子一所学院的重运输和工程机械专业,听同学说专业就业难,他知道后想外出打工。1999年春节,张亮最后一次回老家,几次想告诉父母“不读书去打工”,但怕父母责骂,始终没说出口。寒假结束后他回到重庆辍学打工,那时起他与家人断了联系。
此后他一直住在歇台子附近,起初到一家快餐店打工,每个小时3.2元,每天也就10多块钱,“不敢告诉父母没读书的消息,混得太差实在没脸回去”。后来他去了不少餐馆,“总希望明年挣了钱就回去,可我也没能力挣到足够多的钱。刚开始我心里内疚,可渐渐产生抵触,变得消极不敢再想家。”
父亲来渝三次 老人两宿没合眼赶到重庆
“什么?你是说我的儿子找到了?”在湖北农村,今年60多岁的张学宏接到重庆警方电话后,反复确认不敢相信,因为这个儿子,他与老伴都不敢抱有期望,都认为他已经“死”了。
“儿子失去联系后,我3次过重庆去找,可一直都没有消息……”张学宏表示,老伴日夜在家里哭,如今眼睛都已经半瞎了。2002年,儿子同学称在重庆杨家坪看到张亮,他立马带钱到重庆,人海茫茫却没找到儿子;2004年,张亮的奶奶病重,想再见小孙子一眼,张学宏再次来到重庆,去他读书的学校,却被告知这个人早就离开;2008年,张亮的大哥结婚,张学宏又一次揣着几千元来到重庆找孩子,可钱都花光,还是丝毫没消息……
“每年年夜饭,我跟老伴都哭着吃的,我们以为儿子已经死了……”因家庭条件,两位老人只好放弃寻子。
前不久,两人接到重庆警方的电话,确认是儿子消息后,张学宏一夜没睡,和村支书第二天早上9点出发赶往重庆,晚上11点半到达,与民警约好第二天见孩子,老人激动得一夜未睡。
没脸回家心态得调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韩海英说,对于漂泊在外的人来说,春节回家是积攒了一年的期盼。不过由于各种无形的压力而无法言表,“没脸回家”的心情在年轻人中悄然流行。
“没脸回家”源于各种“怕”回家过年本该是轻松的,为什么会感觉如此沉重?其实这是源于各种“怕”。大多数人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打拼,除了是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还背负着来自父母的期盼。而对于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来说,也带着家乡父老乡亲的期待。他们怕父母担心,怕不如家乡的同龄人,怕不能为父母和家族带来荣誉,也怕被家乡的“别人”说自己在外混日子、没出息、挣不到大钱……这些林林总总的“怕”就像是一个个枷锁,牢牢地禁锢思乡之心,让回家过年变得复杂而沉重。
深层次来说,这些“怕”与其他人是没有关系的,不是怕别人,而是怕自己!怕自己挣不到大钱、怕事业不成功、怕不如别人……如此陷入到无尽的担忧之中。于是渐渐地,对自己的不信任演变成对回家过年的恐慌。
不少漂泊在外打拼的游子,每一个都怀揣着梦想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番事业然后风光回家,但是你们要知道作为父母的,并不期盼自己的孩子有多风光,也只是希望你能够平平安安,经常回来看望他们。所以对于“没脸回家”过年的心理一定要及时调整,否则不仅会使回家的心情变得沉重影响到家人,也会从另一方面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对回家产生更大的恐惧。
相关文章推荐:你还在自卑吗 五种方法将其甩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