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建立短缺药品及时报告制度
针对一个时期以来,许多地方医疗机构反映急(抢)救药品短缺、脱销断货的现象,国家卫计委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印发《关于做好急(抢)救药品采购供应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短缺药品信息及时报告制度,设立短缺药品监测点,做好供需衔接。
通知要求各地完善急(抢)救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制定本地各级医疗机构急(抢)救药品遴选标准和范围,并将确定的急(抢)救药品直接挂网采购。
据了解,一个时期以来,许多地方医疗机构反映急(抢)救药品短缺、脱销断货的现象时有发生,如解救农药中毒的氯解磷定、抢救休克用的去甲肾上腺素、抢救肝素导致出血的鱼精蛋白等药品频频告急。调研发现,导致急(抢)救药品短缺的原因,既有原材料产量减少、原料药供应不足的问题,也与质量标准提升和原材料、人工等价格上涨,生产线要求提高,企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有关,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供应意愿下降。有些药品由于用量小、临床需求不确定,致使供需难以有效衔接。
《通知》提出,各省(区、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地区临床急(抢)救用药需求现状,按照急(抢)救必需、安全有效、中西药并重、个人和医保可承受等原则,组织专家合理确定本省(区、市)各级医疗机构急(抢)救药品遴选标准和范围,直接挂网采购,公立医院通过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直接与企业议价采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的急(抢)救药品委托省级药品采购机构集中议价采购。各地要统筹做好公立医院与基层药品供应配送管理工作,提高采购、配送集中度,加强监督检查。
《通知》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完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功能,建立短缺药品信息及时报告制度,及时发布短缺药品预警信息,做好供需衔接。对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急(抢)救药品,可打包定点、定向采购,并探索以省(区、市)为单位招标定点生产。各省(区、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主动会同、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短缺药品常态储备工作。
相关新闻推荐:低价药短缺表明基本药物制度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