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大更易导致饥饿 原因:会产生“饥饿荷尔蒙”

园园熊| 2014-05-21 15:34:00
阅读()

 

网传“肚子大的人更容易饿”,该消息称,有科研人员研究,腹部脂肪太多会让人体产生一种“饥饿荷尔蒙”,所以肥胖的人会比瘦的人吃得更多,从而陷入恶性循环。该消息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并爆红,到底,肚子大的人真的会比瘦的人更容易感觉饿吗?对此,记者咨询了杭州市西溪医院的内分泌副主任医师李元梅。

 

神经肽Y是控制肚子胖瘦的“开关”吗

 

为什么会有“肚子胖的人更容易饿”的说法呢,这要从一种叫做“神经肽Y”的物质说起。

 

网上的说法是,神经肽Y被称为控制人体胖瘦的生物“开关”——神经肽Y。大脑产生的“神经肽Y”增进食欲,导致腹部脂肪增加,增加的腹部脂肪会产生更多的“神经肽Y”,进一步增进人们的食欲,由此产生恶性循环。

 

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

 

李元梅说,国际上关于“神经肽Y”的结论,是在动物实验中获取的。

 

国外的科学家曾经用老鼠做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发现吃垃圾食品,又受到长期压力的老鼠,体重出现了明显增加。而在对老鼠的脂肪组织进行检测后,发现这些脂肪组织中一种名叫神经肽Y的物质浓度特别高。它是一种由身体的神经、包括脂肪中的神经产生的化学介质。

 

这项实验虽是用老鼠做的实验,但相关的研究人员指出,一些其他研究也发现,那些神经肽Y受体有缺陷的人比较不容易发胖,而那些神经肽Y过多的人则很容易发胖。

 

“虽然在动物身上,看到了这个过程。但目前,国际上对于‘神经肽Y’直接导致腹型肥胖这个说法存在异议。”李元梅分析说。

 

肚子肥比全身胖更伤身

 

跟全身性的肥胖不同,腹型肥胖指的是四肢修长,体重达标,唯独大腹便便,腰围较粗甚至超过臀围。这种外观上看起来很像“苹果”的体型,称为腹型肥胖。

 

李元梅说,这种肥胖类型的人,脂肪主要沉积在腹腔里。腹型肥胖也可以说成腹腔内肥胖,腹腔内的脂肪与皮下脂肪有很大区别。腹型肥胖的危害性比皮下脂肪更多。由于内脏脂肪主要存在于腹腔内,如肝、胰、胃、肠道等器官周围和内部,过多的内脏脂肪进入消化系统时,会对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引发脂肪肝,还会扰乱新陈代谢,引发糖尿病等病症。跟全身性的肥胖相比,腹型肥胖的危害更大。

 

“一般来说,我们平时生活中看到的中年发福,但腿脚依然很细的,都属于腹型肥胖。”李元梅说。

 

形容一个人胖不胖,有一个人体测量学指标叫做BMI指数,即体重/身高的平方。BMI主要反映全身脂肪含量。不过,单纯用BMI来衡量肥胖的程度,往往忽略了腰围的增加对健康的危害。

 

医学上,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厘米就可被定义为腹型肥胖。

 

上班族更容易胖肚子

 

李元梅说,肥胖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包括遗传、内分泌、环境、饮食习惯、生活压力等,网上热议的“神经肽Y”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一般来说,肥胖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家族遗传性,例如体型较胖的父母,子女也容易发胖。

 

另一方面,一些上班族因为职场上的压力和超长的工作时间,再加上缺乏运动、饮食不正常等,影响了器官运作与新陈代谢功能而提早老化,肚子也日益壮大。据统计,腰围过粗的到新陈代谢症候群的几率是一般正常人的10倍。加上长时间的端坐,也容易导致腰围增加。

 

这些导致腰围增加的危险因素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也会相互协同或制约。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腹型肥胖呢?李元梅给出了答案:“跟全身性的肥胖一样,腹型肥胖也需要加强肌肉锻炼。通过运动和饮食的调整,达到减肥的目的。”李元梅说,对于肚子大的肥胖者来说,首先要先把肚子减下来。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上述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但前提是腰围降为正常水平,否则生活方式的改善很难明显降低腹型肥胖所致的疾病风险。

相关新闻:美研究人员称吃盐多或催人老 肥胖人群更明显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