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族”信息依赖症:戒烟易戒手机难
不知不觉患上“信息依赖症”?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智能手机已成为‘低头族’打发碎片时间不可或缺的工具。”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认为,快节奏的生活、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得城市青年群体中属于个人的“整块”时间越来越少,但吃饭、赶路的“碎片化”时间却在增多,于是,不少年轻人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碎片化”的休闲娱乐。
如果偶尔打发时间,玩玩手机未尝不可。但长期依赖或沉溺,则可能带来眼睛、颈椎等疾病。更重要的是,会造成潜在的社交障碍或心理问题。不少“低头族”坦言,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种莫名的焦虑,因为过度依赖手机,甚至出现了某种“神经质”的举动。
“昨天早上去上班的时候把手机忘在家里了,结果一整天我都心神不宁。”上海IT从业人员薛先生说,“白天只要有点空闲就会看手机,手机一离开视线就会不停地找,有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不是疯了。”
“我感觉自己已经到了不拿手机就觉得手没地方放的地步。”在上海地铁站,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个“低头族”,该小伙坦言,“有时候低头看手机,其实都没什么目的性,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把每个手机应用程序都点一遍,点完了再回头刷微博。”
“从心理上说,这是一种信息依赖症。”上海市心理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孙时进说,“低头族”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时代裹挟着、绑架了向前走。“如果没有手机或网络,就会容易感觉自己在周围的人群互动中‘out’了。另一方面,这些人群往往因为现实社交圈狭窄,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渠道不足。”
过度依赖虚拟社交,会使正常的社交沟通缺失、人际关系紧张。网民“小晖”坦言,他在虚拟世界里十分活跃,发了数万条微博,但在单位却习惯沉默寡言,即使和坐在隔壁的同事说话,也倾向于用QQ或微信。“就是懒得面对面说话,反正聊天软件里都可以解决,只要动动手指就行。”
“这属于强迫性心理依赖和强迫性媒介使用行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传播学教授李双龙说,一般来说,这种行为主体会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产生紧张和逃避情绪。而且,他们很难认识到,自己无目的、无意识地虚耗了很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