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唱歌跑调吗?唱歌跑调是种病称为“失歌症”

vivijk120| 2013-03-08 19:28:47
阅读()

  你唱歌是否跑调?近日微博上话题:唱歌跑调是种病,学名是“失歌症”,又称为歌乐不能,属于失语症的症状,据称是由大脑颞叶病变造成。

 


 

  唱歌跑调是一种病唱歌跑调被称为“失歌症”

 

  你唱歌跑调吗?这几天,一个关于“唱歌跑调是种病”的帖子在微博上掀起热议,帖子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人员指出,唱歌找不着调也是一种病,被称为“失歌症”。失歌症又称歌乐不能,是失语症的症状之一,由大脑颞叶前部病变造成,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本来具有的认知音符和歌唱、演奏、欣赏乐曲等能力。

 

  新浪微博将“唱歌跑调是种病”设置成了微话题,截至12月28日下午2时许,该话题已经有20余万条相关微博评论。第一次听说唱歌跑调是一种病,有的博友觉得很新奇,有的博友愕然:“唱歌跑调是种病?那岂不是有很多人无药可治?包括我。”有的博友调侃:“这病能治吗?有没有药啊?有没有专治各种男女失歌症的××医院?”还有的博友终于释怀了:“原来是种病啊,找不到调就找不到吧,反正都这么过了30多年了。亲,以后别再笑我了……”

 

  其实,早在1878年,英国科普作家格兰特·艾伦就描述了第一例失歌症者。几年前,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比尔·汤普森教授还曾经对此进行过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有4%的人患有“失歌症”这种唱歌不着调的病。

 

  在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几个唱歌跑调的人,这些人都患了失歌症吗?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耳鼻喉科艺术嗓音门诊副主任医师梅祥胜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唱歌跑调、五音不全的人都是失歌症患者,大部分五音不全的人只能说是乐感比较差,主要是因为没有接受过正统的音乐训练,分辨不出音节、节拍的高低罢了。如果经过3个月以上严格的音乐训练,仍然不能增强其对声音、音节、节拍的敏感度,这才算是失歌症。”

 

  和一般的“五音不全”的人相比,失歌症者的最大特点就是唱歌跑调但自己却浑然不知。这些人拥有正常的听力、智力和记忆力,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差不多。即使是已经听过上千次的旋律,在他们听来还是陌生的。一些不和谐的和弦,会令大多数人避之不及,而他们却不觉得难听。他们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但往往自己意识不到,还以为自己唱得不错呢。

 

  “不仅唱歌跑调,失歌症者还可能存在沟通障碍。”梅祥胜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大家平时说话,经常会通过语调的改变来改变语意,比如:“去吃饭。”“去吃饭?”只是结尾语调上的细微差异,表达的意思却是一个肯定、一个询问。然而,失歌症者对语调的升降、变化等不敏感(目前,科学家们认为约有30%的失歌症者同时伴有语调识别障碍,特别是在面对结尾语调的升降时),别人说话时用不同的语调传达不同的意思,而他们却不能辨别其中暗含的生气、害怕或讽刺等情绪,好话坏话听不出,因而很容易造成沟通困难。在生活中,失歌症者常常给人以“不识好歹”、“不好相处”、“不合群”等印象。

 

  为什么会患上失歌症呢?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结果。梅祥胜说,从理论上讲,人类大脑的右半球主管着人的想象、颜色、音乐、节奏等,被称为“音乐脑”,可能是遗传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音乐脑”出现了对于音高的识别障碍,结果造成了失歌症。

 

  遗传等原因造成的失歌症,目前尚没有办法预防和治疗,但是,从小培养孩子对声音的辨别力和敏感度,却可以尽量避免唱歌跑调、五音不全的发生。

 

  梅祥胜说,1岁以内的孩子听觉系统发育不成熟,要尽量避免过强声音的刺激,父母可以通过向孩子轻声说话、哼唱等方式,或者放一些轻柔的音符声,以促进孩子的听觉功能发育,切记每次不超过10分钟;幼儿园的孩子可以听一些适合该年龄段的儿歌、音乐,每次不要超过15分钟;上小学以后,在学校按比较正规的音乐欣赏进行声乐训练;此外,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孩子倾听大自然中纯粹、生动而丰富的声音,比如鸟叫、蛙鸣等,这对声音的辨别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其实,“失歌症”是可以治疗的,记得一个电视片报道纠正“失歌症”,让跑掉这尽情大声呼叫,后来纠正效果非常不错的。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