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大气污染没人跑得掉 比非典可怕得多
雾霾升级,治理要不要升级?!
(节目导视)
解说:
140多万平方公里雾霾笼罩,8亿以上人口受到影响,这样的天气还要“霾”多久?
王跃思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的空气已经不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见的物质了。
解说:
高速公路封闭,航班延误取消,严重污染了的空气中环卫、交警、快递,户外工作是否需要劳动保护?
景军北京朝阳环卫中心四分队:
出哈气眼镜就看不见了,没法戴这个,戴着也不习惯,也出不来气。
解说:
一个月内,四次严重雾霾天气接连发生,一个月内,仅有五天没有雾霾,如何面对一个又一个被严重污染的城市?《新闻1+1》今日关注:雾霾升级,治理要不要升级?!
主持人李小萌:
欢迎来到正在直播的《新闻1+1》。节目一上来,我们要来看几张发表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照片,拍摄的是北京几个著名的景点或者是标志性的建筑,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张,这是天安门,这是故宫,这是长城,这是天坛,这是颐和园,这是中关村,这是雾锁的北京昨天的样子。如果这表现是雾霾之下的北京,更应该说这也表现了人们的一个心情。当我们听到环保部的官员说发达国家治理大气污染也是用了30到50年才完成的,一个“才”字的使用,更是让我们的心情浓的像这几张照片一样,浓得化不开。如果现实是这样的,但我们还是希望以政府为主导的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够只争朝夕。
(播放短片)
解说:
“今天的天气关键词是中东部雾霾持续。”
“今年以来的第四次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已经在我国中东部地区盘踞了两天多的时间了。”
“27日北京就遭遇了雾霾,空气质量为5级重度污染,28日雾霾加重,空气质量达6级,严重污染。”
“环保部昨天监测显示,中东部地区受雾霾天气的影响正在逐渐地扩大,空气质量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下降,雾霾的面积是130万平方公里,比28日增加了约10万公里。”
雾霾又来了,这已是今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的第四次大范围雾霾天气,而对于北京的市民来说,雾霾似乎就没有离开,因为从1月1日到今天的30天里,北京的雾霾天气数量多达25天,仅有5天没有雾霾。今天北京整体空气质量仍处于严重污染级别。
王跃思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按照我们城区750平方公里来算,我们城市的上空悬浮的是4000吨的污染物。北京的空气已经不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见的物质了。
解说:
面对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中央气象台也一改往日的雾霾预警发布机制。
“今天气象部门对这个霾预警信号的标准进行了一个修订,将霾预警分为了黄色、橙色、红色三级,分别对应的是中度霾、重度霾和极重霾。”
而对于民众来说,面对如此频繁出现的雾霾,已经从最初的忍耐转变为一种忍无可忍的状态。其中就有网民调侃到,“现在连喝西北风都要中毒了。”而昨天,演员宋丹丹也在其微博上发出了一张雾霾下的北京照片,并说到“在北京出生长大生活了五十年,出国潮及各种诱惑都没让能我离开这个可爱的城市,今天我脑子里一直在转,我该去哪里度晚年呢?”这条微博引来了34000余次转发,18000余人的评论,网友有的建议他到青岛、海南、厦门去度晚年,但也有网友表示,可以离开地球到月球去。
面对重重雾霾,逃离显然不是办法,28日网友发布微博称,“霾又来了,行人中很多戴口罩,路上的警察不戴,我问你们不可以戴口罩吗?年轻的交警说不可以,又说网上有人呼吁让我们戴呢。”这条微博目前已被转发3万余次,从而引发公众对户外劳动者如何进行保护的关注。
按照我国目前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着装管理规定:警察不能佩戴口罩。但在随后央视新闻的一份近万人参与的微调查显示,有98.5%的网友支持交警戴口罩执勤。在社会的呼吁下,就在今天,济南市公安局的统一部署,决定在雾霾天气一线交警试行佩戴口罩上岗执勤。当自己生活的城市总是呈现出朦胧状态,这一次的人们不再只讨论戴什么样的口罩,而是转而开始探讨怎么能够改变现状,自己能为止霾、治霾做点什么?
主持人:
日子一天天地过,只是感叹今天的污染又很严重,但是掐指一算,我们来看这张图,在2013年的第一个月份,我们有25天都是在这样的雾霾天气之下度过的,也就是说有25个早晨老人不能去遛早,有25天孩子不能到室外去嬉戏。现在的心情真的像天气预报先生说的那样,真想喝几口西北风。
有人说环境治理,像雾霾天气的成因,PM2.5这么浓,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比如你可以选择绿色出行,比如说烟民可以少抽几只烟等等。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想明确地说,这还是政府的责任,有人会说什么事情都找政府的责任,不是一个有担当的公民,不是一个有思辨力的媒体该做的事情,这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我们来看看PM2.5的构成,它首先是燃煤的排放,然后是汽车尾气的排放,包括了农村比如说秸秆、稻草的燃烧,也包括你炒菜、做饭都能够排放PM2.5。然而主体像燃煤,这毕竟是牵扯到了产业结构生产的方式,这是不是牵扯到了政府责任的所在。比如说像汽车尾气的排放,那绿色出行的倡导,包括便利的快捷的公交系统的建立,包括燃油的指标这个标准是不是该不该提升,是不是政府的责任所在。再说治理的方法推进和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的出台,是不是政府的责任所在。
所以我们也看到来自中国高层的声音,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说,“最近的雾霾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造成影响,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这几句话的主语就是政府。
我们再来看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表态,“现在出现这些情况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是长期积累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和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同步推进的,但是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现在的雾霾天气,大气的污染具体到每一个人,其实身体已经直接有一些讯号,来告诉我们,提醒我们去警示,比如咳嗽、打喷嚏、感冒,甚至到肺癌的发生等。现在我们就来连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先生,钟院士您好。
(电话连线)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
你好。
主持人:
从您掌握的数据来看,现在呼吸系统的疾病的发病率包括成因,是不是已经直接指向了大气污染?
钟南山:
我想是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的一个香港同事曾经做过一个研究,PM2.5每立方米增加10个微克,呼吸系统的疾病的住院率可以增加到3.1%。要是灰霾从25个微克增加到200微克,日均的病死率可以增加到11%。刚才谈到那个问题,灰霾不光是对呼吸系统,对心血管、脑血管、神经系统都有影响,但是首当其冲地还是呼吸系统。北京十年来肺癌增加了60%,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应该说空气污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造成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我想不单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咽炎、鼻炎,或者眼睛的病症,现在从更长远地考虑,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还在后头。
主持人:
我们都从媒体当中看到,报道说有人问过您,我的生活方式很健康,不抽烟、不喝酒还锻炼身体,最终还是得了癌症,是不是说在大气污染的现实面前,每个人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已经是杯水车薪了呢?
钟南山:
是,因为大气污染这些东西是跟整个环境,跟外环境、内环境相关的,这个比非典可怕得多,非典你可以考虑,可以隔离,可以各种方面的办法,但是大气的污染、室内的污染是任何人都跑不掉的。所以你做很多的努力,首先你要想尽办法,要改进人类的最基本的生存的环境,所以我想这个还是最关键的问题。
主持人:
现在一个细节问题,讨论很多的就是对于户外工作的人们要不要戴口罩,包括交警应不应该改变他们的工作条例,允许戴口罩。像在普通的环境当中工作,空气污染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应该有防护措施,是不是应该成为保护的相关条例呢?
钟南山:
我认为是的,因为在户外的工作,特别是在中国的大城市,污染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交警的鼻炎常常达到40%,咽炎达到23%,比普通人多三分之一甚至到一半以上。特别是现在,在我国的中部和东部,比如在北京的话,那级别已经到了严重度这样的情况下,在户外工作的这些人员,他们应该是有一定的保护的措施,哪怕尽管现在不可能很快地改变室外环境的情况下,采用一定的防护措施,我认为是必要的。
主持人:
好,谢谢钟院士,刚才钟院士给出的数据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然而治理之道究竟在哪儿?
(播放短片)
解说:
持续的雾霾天气,多个城市空气质量下降,使得公众对污染源的讨论也在持续。那么推高北京PM2.5数值的幕后元凶究竟是什么呢?半个月前,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污染源,是造成本次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
于建华:
北京市机动车对于咱们空气质量的影响大约占到22.2%,燃煤大约占到16.7%,扬尘占到16.3%,工业占到15.7%。
解说:
元凶似乎已被找到,那么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污染吗?目前北京机动车已超过500万辆,然而东京、纽约等世界大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早已超过800万辆,PM2.5却远远没有中国严重。于是与机动车尾气相关的成品油质量问题,被再度推到了公众讨论的前台。
上周五,针对中石化成品油硫含量为欧洲的15倍,因而导致严重雾霾天气的质疑。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公开回应称,这种说法并不确切。
吕大鹏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
中国石化从2012年5月份开始,已经就向北京供应京标五车用油,它和欧洲实施的欧V排放的标准是一样的,是全国最严格的标准。油品中的硫含量都是小于10ppm,硫含量的标准是他们的15倍,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
解说:
尽管北京已经实施京标5的标准,但并不能改变全国范围内质量仍然较低的事实。目前我国除了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已实现国4标准汽油,江苏、浙江及广东的十多个地市于今年的1月1日起才开始试行车用油品外,其它的地区仍为国3汽油标准。国3标准对于硫含量的要求在150ppm以下,刚好是国5车用油硫含量的15倍。中石化的回应能否打消公众的质疑,还有待观察,而防范和治理雾霾却是迫在眉睫。
字幕提示:2013年1月29日新闻
解说:
最近的雾霾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造成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解说:
1月24日至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三次座谈会,听取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对雾霾问题进行了表态。那么如何才能让人民看到希望呢?昨天北京市政府启动了应急减排的措施,包括在三天内停驶30%的公务车,103家重污染企业停产等等。
李健绯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副总队长:
从检查的情况看,有一些企业还是做得不错,积极配合市里的要求,但是也发现了13家企业,有(排污)超标的行为。
解说:
再过十天,春节就将来临,对此专家提议,春节如果北京仍然笼罩在雾霾之下,政府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减少甚至禁止烟花燃放。
汪键环保部污染防治司:
整个污染应该说是我们长期工业化、城镇化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种,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工业机构和产业结构,造成了现在这种污染。应该说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主持人:
当雾霾天气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政府都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应急措施,但这显然并不是温总理所说的“采取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里面所说的全部的内涵。我们也来看看雾霾天气的成因,根据它来分析我们如何去解决。这个环保部的副部长吴晓青表示说,“形成雾霾的天气有四大原因,第一,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第二,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第三,机动车污染问题更加突出,第四,不利的气象条件造成了污染物的持续累积。”听上去不是特别的直观,我们现在连线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郝院长您好。
(电话连线)
郝吉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持人你好。
主持人:
刚才我们念到的环保部说的雾霾天气四大成因,您觉得最突出的应该跟公众解释的是哪一条?
郝吉明:
这四大成因都是对的,但是我感觉目前机动车排放是最值得关注的。
主持人:
它占到PM2.5排放的百分之多少的比例?
郝吉明:
像在北京地区,平均要占到20%到25%左右。
主持人:
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是最能够直接见到效果的是吗?
郝吉明:
是,现在是最突出的一类源。
主持人:
用限制出行的方式还是什么样的方式,让公众既能够接受又能够有效地去影响到空气的质量?
郝吉明:
从目前来看,改善油品质量,可能是控制一种源污染物排放的全局性的问题。
主持人:
改善油品的质量,应该并不是说近期人们才知道的一个答案,为什么迟迟到今天依然没有能够解决?
郝吉明:
这个可能得从油品质量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性上缺少认识,另外我们的法规标准也有滞后的关系。
主持人:
如果现在的油品升级到了我们理想的指标,对PM2.5的排放会减少多少,这有一个数据吗?
郝吉明:
这没有全国的数据,但是总的来看,由于油品的质量差,我们两次推迟了柴油车国4标准的实施。油品标准不仅影响汽车的排放,也会影响机动车尾气的净化系统。同时,对很多的施工机械、农业机械的排放也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油品的质量是对整个的污染物的排放是全局性的,对机动车排放的来说,改善油品质量是源头控制的一个重要措施。
主持人:
要能够发生这样的改变,最重要的取决于什么呢?比如油品生产企业的自我的产业升级,还是政府的相关规定,哪个是最关键的?
郝吉明:
从总的来看,国家的相关规定是必须要走在前头的,因为政府的标准法规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当然企业,特别是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如果认识清楚的话,企业也应该采取依法行使,来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
主持人:
那相关的法规有没有在制定和形成当中?
郝吉明:
我们已经多次呼吁,希望能够立法来解决,法规上现在没有看到太大的进步。据说发改委已经跟多家协调推动油品质量的改善工作。
主持人:
好的,谢谢,稍后我们继续联系。刚才郝院士是说了一个关于污染排放当中,就是尾气油的质量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能够看到明显的推进的过程。关于治理大气的污染,很多人是把希望寄托在相关的立法的出台,这个立法即便是出台,究竟能不能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很严峻的现实呢?
(播放短片)
解说:
“治理空气污染需要全民参与,最重要的是立法,希望朋友们积极参与投票,我会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将投票结果提交人大和政府。”昨天上午九点,北京市人大代表潘石屹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短短32小时,参与投票的就超过了44000人,其中98.9%的人投票支持制定空气清洁法。
世界上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诞生于英国,但它的出台确是以极为昂贵的生命代价换取的。1952年12月,潮湿有雾的空气停滞在伦敦城上空,工厂和住户烟囱排放出的大量烟尘废物不断在大气积聚,浓厚烟雾在全城弥漫多日不散,最终导致两个月内,12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更有无数人罹患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乃至癌症,这一事件后来被称为“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四年后的1956年,英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步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案》,针对燃煤污染,《清洁空气法案》首先规定在英国境内设立无烟区,无烟区中只允许使用无烟燃料。
(电话报道)
唐湘伟本台驻英国记者:
灶具必须是天然气的,就连英国人喜欢使用的传统的壁炉,由于要大量燃烧木炭,也被限制使用。
解说:
针对工业污染,这部法案对烟尘标准做出定义,并根据衡量锅炉烟尘浓度的六等级指标,林格曼黑度,将污染程度尚不算高的“林格曼二度”烟尘,即规定为“黑烟”,在无烟区内严禁排放。因此,许多污染严重的烧煤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都不得不迁往郊区。
唐湘伟:
英国大型的企业本田汽车制造厂,离伦敦市中心要有200公里左右的样子。
解说:
随着汽车时代的发展,在《清洁空气法案》的基础上,一系列针对机动车污染的法律法规也应运而生。例如伦敦政府要求所有的新车必须加装能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的催化剂,同时向私家车征收天价进城费和停车费,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以实现绿色交通的目标。
雾霾之下如今轮到我们做出选择,中国是否也需要一部《空气清洁法》,而英国的经验又能否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提醒自己,这条空气立法之路既是当务之急,同时又任重道远。
主持人:
高能耗带来高排放,我们这里有一些数字,并不是第一次看到,但是每一次看,你还是会觉得触目惊心。我们来看,在2011年我国的GDP占全球的10.48%,然而我们却消耗了世界近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0.3%的能源,包括我们1亿量辆的机动车的排放,也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要继续问我们的郝院长。郝院长,治理环境是不是一定要牺牲某些环境的发展,不能够牺牲经济发展为理由,不治理是不是可以接受的?
郝吉明:
治理环境是优化发展,所谓发展不仅是速度,还有质量,所以通过强化环境方面的法规,可以提高经济的整体质量,这是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
主持人:
但这是一个短期和长期之间怎么样取舍的问题。
郝吉明:
这是长期更值得关注的事情。
主持人:
从我们中国的现状来看,我们是不是也缺一个类似于英国的那种《空气清洁法案》才可以解决问题呢?
郝吉明:
我们有《大气污染防治法》,但是从2000年以来没有修订,当时的法律主要是针对燃煤、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现在我们进入一个大气污染控制的新阶段,特别是要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要对所有的源,除了燃煤源以外,还有包括机动车的源来加强控制。除了城市的管理以外,还要区域的管理,所以我们急需一部法律来适应和推动我们现阶段的大气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