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艾滋病引广泛关注 阴性艾滋病如何治疗
“阴性艾滋病”如何治疗 安排精神科专家对其治疗
吴尊友称,上周二,几名自称“感染者”的人员前往卫生部信访办,要求专家对其“病症”进行再度检查,明确病因。为此,中国疾控特派出传染病、精神科等方面的专家接待。
自2009年“恐艾”人群(阴性艾滋病人群)被媒体广泛报道后,卫生部门一直未放松对这个群体的密切关注。吴尊友说,今年新加入这个群体的人员的症状与两三年前并没有不同。
“有位"恐艾"患者说他高烧不退,我们一查,只有36.5℃。”吴尊友称,不论是患者自称的舌头上长白毛,还是外人听不到的关节响都是其口述的,在接受了国内外先进技术检测后均未发现任何新型病毒的迹象,“多是一种幻觉,精神科医生初步判断为"偏执狂"。
“他们确实受着一种折磨,这种折磨他觉得自己有病。”据吴尊友推断,“恐艾”人群在我国现有数百人左右,初步判断一部分人是精神疾病,另一部分人是“跟风”。
卫生部门已经把这类人群鉴定为有精神障碍症状的人群,而非一种由微生物导致的传染病或免疫性功能损伤的疾病。下一步,将考虑对这部分人群进行全面的精神疾患诊断,根据结果,由精神科医生进行疏导,按照症状轻重接受不同方式的治疗。
我国如何防治类艾滋病 医疗机构检测特殊抗体
泰国离我国近在咫尺,且媒体报道类艾滋病“专门感染亚裔黄种人”,公众怀疑我国感染此病的风险比较大。对此,吴尊友称,除了已经报告病例的泰国和台湾外,中国大陆是否也有类似现象尚不清楚,但因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频繁、人员流动性强,因此并不排除也存在有这样的病例,可能相关病例“尚未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而已”。
为了及早发现我国境内的类艾滋病感染者,疾控部门已着手进行技术储备。吴尊友称,研究人员已发现,与艾滋病感染者体内的逆转录酶活跃性较高一样,类艾滋病感染者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体内的伽马干扰素抗体的含量较高,是其他病毒体不具备的特征,因此将“按图索骥”,一旦医疗机构发现有免疫功能损伤的患者,却查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的话,将考虑用此技术来进行检测,确诊或排除类艾滋病感染。
吴尊友坦言,从目前媒体和医学界的描述来看,类艾滋病是一种没有传染性、病因不明的免疫功能损害症状。
他表示,对新型疾病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艾滋病1981年出现的时候也不明病因,但观察到一些迹象,某些特征的人容易感染,如同性恋、吸毒者、使用血液制品的血液病人。通过这些特征的描述,就怀疑可能是通过血液和性途径进行传播的,直到1984年才确定它的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