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剂“添乱”食品安全 相关监管模式亟待改变
5月13日,北京一轻高级技术学校食品检验专业主任、具有国家二级营养师资质的化学老师王旭峰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引起轩然大波。
过万网友通过一段视频目睹了王旭峰的这一堂特殊化学课:短短几分钟,这名老师就用水和各种食品添加剂瞬间“合成”了新鲜出炉的“鲜榨果汁”。他用试验告诫同学们:喝饮料=喝水+添加剂,一定要“远离垃圾食品”。
此外,王老师还称,餐馆酒店自己做的“鲜榨果汁”,实际上天然的成分可能含有一点点,而80%、90%是拿果汁伴侣调配出来的。
据记者了解,最近几日有关添加剂的新闻不止此例。有媒体报道,较为流行的雀巢“笨NANA”雪糕在常温下放置24小时后还未融化,疑似含有胶质添加剂。报道还指出,雪糕没融化的原因是雪糕中含有变性淀粉、果胶、卡拉胶、琼脂等胶质物,这些添加剂的作用主要是改善雪糕口感,同时用来塑形,没有营养价值,人吃了之后既没好处也没坏处,对部分人群来说吃了会有一定的润肠作用,但不会被吸收。
明胶酸奶、问题果脯、红烧肉添加剂……近来纷至沓来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将食品添加剂推上前台。
食品添加剂市场乱象
5月14日,《中国企业报》记者到北京市场调查发现,市面上售卖的各大品牌饮料、雪糕,鲜艳的包装上几乎都标明多种一下子根本就记不住的各类添加剂,如安赛蜜、山梨酸钾等最为常见。
此前,曾有业内人士爆料称,一些果汁饮料企业生产的很多果汁饮料其真实果汁含量极低,主要成分为纯净水。味道则是由糖、柠檬酸等各类食品添加剂合成,而广大消费者误以为瓶里的液体是水果的果汁。
饮料市场添加剂繁多,雪糕也是如此。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在雪糕专柜里花样众多的巧克力、草莓、绿茶、芒果等口味的雪糕,配料表上都是一长串的名词,普通种类在20到40种,且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标注“添加剂”的字样。
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找香料、增稠剂来“帮忙”调出好滋味。
近日,随着皮革胶囊变身明胶、山东大白菜用甲醛保鲜等重大社会新闻的曝光,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焦点,许多隐藏在冰山下的食品问题都崭露头角。
据记者了解,我国目前食品添加剂存在“三宗罪”,即食品添加剂存在超量使用、超范围使用、非食品添加剂用作食品添加剂使用。
长期从事食品添加剂研究的上海市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吉鹤立教授介绍,最严重的食品添加行为,是借用食品添加剂的名义做手脚。为了降低成本,将非食品用的添加物加入食品,有的是食品添加剂物质,却是用工业级添加物,含有有毒有害物质。
吉鹤立介绍,用食品添加剂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加工性能,提高食品产品的品质,但现在大部分食品生产企业的第一目标是为了降低成本。
《中国企业报》记者登录淘宝网输入“食品添加剂”搜索,竟然有1.7万余件商品,随意打开一家店铺,上百种添加剂名录立即摆在眼前,很多名称闻所未闻。
而对于网上网下销售的食品添加剂,吉鹤立均表示非常怀疑,他认为食品添回剂市场“做假严重,市场太乱”。销售摊贩能拿出工业生产许可证和质检报告的几乎没有,没有许可证,说明生产厂家没有登记备案,生产条件和生产过程缺乏监管、质量没有保障。
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缺失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国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据记者了解,食品添加剂大大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给食品工业带来许多好处。比如利于保存、防止变质、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等。
资料显示,目前,国际上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共有25000多种,可直接食用的有4000余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增味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安辛欣介绍称,现代食品离不开添加剂,消费者不用闻添加剂而色变,需要严厉打击的是非法食品添加剂。
安辛欣认为,食品添加剂可起到改善食品品质、防腐、保鲜等作用,现代社会人类已离不开食品添加剂。我国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有2300种,不及欧美发达国家的一半,全世界范围内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更多达上万种。
我国著名香料专家、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保国院士称,公众对食品添加剂非常反感,但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在许多食品安全事件中,食品添加剂成了“替罪羊”。如三聚氰胺可以添加在混凝土、塑料或者涂料中,但它却不是食品添加剂。
多位专家称,在我国,添加剂叠加标准目前还是个空白,这方面的具体规定亟待出台。
陕师大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田呈瑞说,尽管国家对每种食品添加剂的含量都有规定,但还不够具体详细,即使企业生产的每种食品添加剂都在规定含量内,可如果是多种添加剂的叠加,含量就有可能超标了。“目前添加剂叠加使用的安全标准在我国还处于空白。”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亟待改变
近来发生的诸多食品安全事件,折射出我国食品行业添加剂使用监管漏洞。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食品检测大多是抽检最终产品,如发现有违规添加时,也只是罚款了之。这种方式根本无法禁止暴利企业继续犯法。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吴定称,目前虽有专业的法律法规,但评价体系过于原始,监管力度过于薄弱,属于被动性监管,所以只能依靠舆论来发现问题。
专家称,国外在食品工业的最后环节并非完全靠数据说话,还有一个毒理学实验,通过动物实验来检测食品是否对人体无害。
此外,爱尔兰农业部部长科文尼在访问南京农业大学时向媒体介绍,食品安全关系重大,需要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爱尔兰对于食品添加剂有着非常严格的监管,按照欧盟统一标准来执行,而政府会安排专业人员进入企业参与一线生产,绝对不会让企业有弄虚作假的机会。
吴定教授也认为,政府必须要改变当前食品安全的监管模式,按照产品分类来监管。“在美国,乳制品就完全由农业部门监管,这样一个从源头到产品的全程监管模式,将改变我国食品监管被各方踢皮球的状况。同时,应严格禁止食品企业进行贴牌生产,一个大企业底下有成百上千个小作坊的模式必须消除。”
让添加剂造福于国民,不让国人谈添加剂色变,必须从根本上堵住添加剂的滥用。
4月初,卫生部在官网发布《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征求拟撤销2,4-二氯苯氧乙酸等38种食品添加剂意见的函》,拟定撤销茶黄色素等38种食品添加剂,并公开征求意见。
针对卫生部拟撤销38种食品添加剂的消息,上海市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董庆利博士表示,卫生部并不是因为涉及食品安全才要撤销部分食品添加剂,而是考虑到这些添加剂本身已无技术必要性。且这次拟被撤销的38种食品添加剂并非大量用于食品工业,被撤销之后要找替代品也很容易,因此并不会对食品企业造成大的影响。
4月2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
上述通知下发的两天后,4月23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151种食品和饲料中非法添加物名单,其中包括47种可能在食品中“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22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和82种“禁止在饲料、动物饮用水和畜禽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和物质”。